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550个字。

  9故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
  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浞绱到罩校匚氐南欤?nbsp;
  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
  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
  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
  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
  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 介绍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
  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
  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
  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
  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
  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
  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
  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
  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
  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 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10、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