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时,约5830字。
理想
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 杨晓勤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
2. 学习比喻、顶针的修辞手法。
3. 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1. 朗读和背诵。
2. 通过赏析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通过关键字体会诗歌的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设疑研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那么,什么是理想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一、检查预习
1.把第30页的《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抄两遍,并给读不准的字注音。补充两个词语:船舶、寂寥。
2.朗读全诗。
先请两个同学把字词抄在黑板上,再请两个同学给加点字注音,然后读两遍。
三、整体感知
字音的问题解决了,现在先请你们来听老师的范读。
下面请一位同学也起来朗读一下。看看是他读得好,还是老师读得好。
我们两个读得怎么样?请两个同学来点评一下。(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
两位同学点评得很好。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把诗歌再读一遍,好吗?
读的时候思考:这首诗使用最多的句式和修辞各是什么?
总结:这首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理想使……”,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刚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这首诗的整体感知,下面我们分各部分,来细致地品位这首诗。
四、研读与赏析
1.探究第1节
① 大声朗读第一节,思考:4个比喻的喻意是什么?
明确: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我记得毛泽东同志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个信念当时就如星星之火,犹如不灭的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夜行的路,它引导了中国革命走向了光明,走向了胜利,带领中国人民走出那黑暗的日子,正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
② 教师示范背诵。
③ 给学生时间背诵。
④ 请两三位同学背诵。
⑤ 全班齐诵。
2.探究第2、3节
① 大声朗读这一部分。
② 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