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010个字。

  23 愚公移山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这则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播放背景音乐——歌曲《愚公移山》。
  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了。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通过学习《愚公移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1.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题解。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结尾极富浪漫主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曾以《愚公移山》为题致闭幕词,鼓励全党全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排除万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又发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号召。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仍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本文是一则寓言。寓言是一种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体裁。篇幅比较短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或讽刺性。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也有的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经常采用夸张和拟人手法。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