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约1250+1010字。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新城道中》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过程与方法 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重难点 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 学 内 容 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
教
学
设
计
一、反馈检测(3分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详见学案、PPT)(3分钟)
三、新课导入 (1分钟)
四、逐联赏析诗歌(20分钟)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诗人准备启程 “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西崦yān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
……
【导学】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背景简介: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导思】注音:絮帽( ) 铜钲( ) 篱笆( ) 西崦( ) 饷春耕( )
【导练】1. 首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来看起到什么作用?
2.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新城道中(其二)① 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