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70+3690字。

  水远山长看不足
  写景抒怀诗(二)
  一、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写景抒情诗景物描写的特点
  2、掌握景物描写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3、准确地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概括意境特点,从而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二、经典精析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1) 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5分)
  【答案】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1分),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1分)。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2分)
  (2)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6分)
  【答案】全词实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暮春景象,(1分)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2分),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1分)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2分)。
  赏析:
  本篇为词人晚年退隐颍州时所作组词《采桑子》之一,《采桑子》共有十首,此为第四首。词中描写“群芳过后”暮春时节西湖的残春之景,却无伤春之感,而别有一番朦胧迷离之美。词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颍州暮春画卷,虽通篇写景,但也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抒写了词人静闲自适的旷达情怀和恬淡的心境。
  起句统领全篇,“群芳过后”的西湖,让人顿觉惋惜伤感,但词人却觉“好”,足见其心情闲雅舒适而又情怀旷达。下面三句分写“西湖好”,铺陈渲染首句。“狼藉残红”满地落花残红,写西湖岸边地面之“好”;“飞絮蒙蒙”,漫天柳絮飞舞,言空中之“好”;“垂柳阑干尽日风”,垂柳掩映着华丽的栏杆,随着和煦的春风摇曳起舞,写周围环境之“好”。这三句具体描写“西湖好”,反衬出词人的幽微的情态。
  “笙歌散尽游人去”承接上片“尽日”,展现出此时环境之清幽,然“笙歌”未散,“游人”未去之时,西湖的笙歌繁华可想而知。所以“始觉春空”,这才觉得春去楼空,于是慢慢地“垂下帘栊”,却看见双燕穿过濛濛细雨翩翩而归。“细雨中”呼应上片“尽日风”,点明了气候的变化,从而揭示出时间的推移。词中多用白描手法,尤其前后两结,虽无修饰,却颇耐人寻味。刘永济《词论》曾赞:“《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真味无穷,辞意高绝。”
  整首词情景交融,以动显静,动静交错,而语言清丽,风格空灵。今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评价曰:“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静。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风光之好,太守之适,并可想象而知也。”
  三、高考链接
  【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