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60+2510字。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时间:9月9日
【课 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 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志摩的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
2、赏析诗中的意象和语言,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问答欣赏法、探究式学习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如: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也是徐志摩这首诗的亮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
……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时间:9月9日
【课 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志摩的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
2、赏析诗中的意象和语言,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4、《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果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