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620字。
作 文 之 路
(一)感 悟
从小学到高中你写过多少作文?弄不清,但肯定写了不少。肯定不少的老师告诉你:“多写是提高作文的必由之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前进了。有些人却原地踏步。多写是没有错的。那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感悟。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它指的是写作者自己对事物的把握。感悟与否及感悟力的高下决定着写作水平的高下。“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没有对事物进行探究,归纳,总结,又怎么不会停步不前呢?
因为缺少感悟,一些同学只是依样画葫芦地将一个个字码在一块,初一写海迪姐姐身残志坚,到高三还是写海迪姐姐身残志坚;因为缺少感悟,一些同学一次又一次犯着同样的错误,初一写小猫吐丝到高三依然写小猫吐丝;也因为缺少感悟,很多有益的经验悄悄溜走却一点也不痛惜。
感悟其实并不玄妙,它只是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大脑去感受社会的每一个事物,然后表现在你的笔下。在你的感悟里,太阳可以是黑色的,汽车可以是漂浮着的;在你的感悟里,烦恼可以是音乐般的宁静,可以是摇滚般的……触摸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领悟这个世界,你完全可以做到。
蜜蜂能够筑巢,但它永远也只能建同样的蜂窝,你不去感悟,你也只能和蜜蜂一样。
(二)情 理
让我们一起看看下面这段文字: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走出门去。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仔细地再读一遍。
你肯定可以发现在这段文字中提供了一个“新闻”:雨天里有月亮。
也许你会笑出声来,因为这有悖于情理。
不过我劝你别笑得太大声,一不留神,你也许会犯同样的错误。
为避免进同样的陷阱,我希望你谨记以下规则:
一是符合生活情理。你可以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但千万别说“深圳雪花大如雪”;你可以写春蚕吐丝但千万别写公鸡下蛋;你可以写夏日炎炎似火烧但千万别写冬天光着膀子四处跑;你可以写桃花枝头开但千万别写梨子地里钻……
二是人物言行符合年龄、身份、地位、心态。三岁孩童的理想肯定不会是要为建设伟大的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美国总统克林顿绝不会趴在五角大楼上弹玻璃弹子;懂事长们也不可能歪戴帽子高卷库腿光着脚丫穿街而过;救人的紧要关头有谁会想到马克思列宁雷锋给予的教育呢?
三是广采博闻,知道得多才会少闹笑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嘛。
当然以上规则适用于写实、说明、议论时,在荒诞、夸张、想象等写法时则另当别论了。
(三)特 征
在涌动如潮的人流中我们可以准确地辨别出亲朋好友;在密密麻麻的车棚里,我们可以准确地把钥匙插进自己的车锁;在星罗棋布的建筑中,我们可以准确地走进自己的家……为什么我们不会把张三叫成李四?为什么我们不会骑走别人的车?不会走错家门?……因为他们都各自有着自己的特征。
写作就是要显现事物的特征。
魏巍的《我的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蔡芸芝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写她的外貌作者用了一句话:“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写她的温柔,作者写了好象要打,“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既是良师也是益友的蔡芸芝老师给予“我”深深的温暖。写孩子们的依恋,作者写到“我”的梦中寻师,还写了孩子们模仿蔡老师握笔的姿势。纵观全文,作者处处写出了蔡老师的特征。也正因为如此,《我的老师》给每一位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在一些同学的作文中,我们却很难知道他写的是张三还是李四,在他的笔下他的家变成了我们的家,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他没有表现出事物的特征。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写作仅让读者知道我们笔下的是一片叶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让读者知道这片叶子就是这片叶子,而不是那片叶子。
(三)观 察
据说,著名作家易卜生经常坐在酒馆角落里观察着形形色色的人,文学大师巴尔扎克也经常“盯梢”—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由此可见观察之于写作的重要性。
任何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通过眼睛接触到许多事物,但没有探究底层的观察是不能称之为写作上的观察的。从写作意义上来说,“观”是看到显露在外的现象,“察”是把表面的附着物去掉。也就是说,观察的过程伴随着思考的过程。从这一点而言,同学们缺少的是“察”。
关于怎样“观”的文章已经够多了,我不想多说,在这里我想简单地谈谈“察”。
“察”是一个不断挖掘和辨别的思考过程,这就意味着,“察”不能从某一方面来看,而必须是客观的,全面的,细致的,深入的,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性和深刻含义,而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就要反复思考,分析现象,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