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题,约10160字。

  2015年秋期高中二年级期终质量评估
  语  文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这
  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
  突出的例证。
  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
  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
  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
  以致蔚然成风。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
  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法自然而为化”之类的主张。  “自
  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
  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源泉。
  孔子日: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  “仁者”则是仁义之
  人。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
  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原来,知者、仁者的个性
  特征、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描摹山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
  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
  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
  “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
  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好的山水诗总是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描摹山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乖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
  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
  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也有启迪智慧的作用。
  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绘画一样的笔触
  把山水风物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的诗句:  “相望
  始登高,心随雁飞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用远景烘托远意。“远意”没有明说,
  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
  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关,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
  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
  l、下列表述,不属于中国古代山水诗形成原因的一项是
  A.纷乱的国情使文士们产生“山河之异”的感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双重迫害使他
  们的失落感愈加沉重。
  B.江南优美的自然风光可以使文士们从中得到抚慰和解脱,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
  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并相因成习,蔚然成风。
  C。由于新的哲学思潮的冲击,汉朝以来儒家思想控制趋于疲软,出现了“越名教而任自
  然”、“法自然而为化”的主张,山水成为人们师法的对象。
  D.好的山水诗总是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读者不仅可以从中欣赏到美丽的自然
  风景,而且可以从中得到鞭策、激励和启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话,并以《兰亭集》为典型例证,肯定地指出
  中国古典山水诗起源于东晋时期。
  B.朱熹认为,知者之所以乐水、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品德情操
  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相似之处。
  C.因为与山水亲近可以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描摹山水的能力,所以古
  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除重视多读书之外,还都重视游览山水。
  D.作者认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诗包含哲理,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
  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正反映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时期出现大量的山水诗,有国情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思潮变化方面的原因,
  还有文人们人生遭际、生活态度、写作风气方面的原因。
  B.“行万里路”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不足,“读万卷书”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尽管读书也有其局限性,但收获往往比‘‘行万里路”更快捷、更丰富、更精粹。  ’
  C.“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运用以动(声)衬静的手法,生动地营造出山林特有的
  幽静氛围,还揭示了“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统一关系,具有审美和启迪智慧的功能。
  D.孟浩然的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运用比喻手法写景状物,清新淡远的画面
  背后隐含着诗人恬淡高远的情趣,给人以“诗中有画”的审美感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
  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  “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
  日:  “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