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7500字。
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调动 碉堡 啁啾 未雨绸缪 风流倜傥
B.庇护 毗连 砒霜 如丧考妣 蓬筚生辉
C.寓所 愚昧 偶尔 向隅而泣 藕断丝连
D.轮胎 怠工 苔藓 百战不殆 贻笑大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火煺 刚愎自用 举家迁徙 事实胜于雄辩
B、松驰 一枕黄粱 心劳日绌 吃一堑长一智
C、拢络 稗官野史 厝火积薪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陷阱 东施效颦 孺子可教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远处,天的尽头一片彩光。我怀疑自己看见海市蜃楼,但又觉得那还是一片彩虹而已。 我的双眼模糊,有如隔岸观火,什么也看不清楚。
B.近来交通事故和矿难不断出现,仅2月14日孙家湾矿难中就有二百多人失去生命。交通事故和矿难此起彼伏,接连发生,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C.阿尔及利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说,联合国“生病”了,需要对症下药,但秘书长的改革报告,以任何标准判断,既不对症,也不是众所期望的灵丹妙药。
D.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蹂躏的新奥尔良市,整个城市惨不忍睹。近日,居民们陆续返回家园,这座海滨城市开始故态复萌,恢复昔日的生活景象。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德国布菜希特创立的“叙事剧”与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中国梅兰芳的京剧“梅派”表演艺术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
B.想一想克隆技术的滥用可能造成的灾难,我们应该记起老子与庄子这两位伟大哲人早就表达过的理念:人类必须有所不为。
C.翻遍赫赫有名的《四库全书》,人们发现为什么大量脍炙人口的戏曲、小说竟然没有一席之地。
D.哲学来自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它涉及到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改造世界,如何在改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了解自身。
5.下列各句中,引用的诗词名句与上下文意衔接不当的一项是( )
A.老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顿觉烦扰少了,闲暇多了,油然而生出“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况味,这些都是自然的,时间一久便适应了。
B.“雏风清于老凤声”,这句诗充满了人生哲理;试想,如果没有“老凤”的辛勤哺育和教习,“雏凤”怎么能引吭高歌!
C.当我国中部和西部大片区域的自然优势、人文优势和政治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时候,“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向必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D.“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中秋月圆的时节,她举起酒杯遥望大洋彼岸,默念着丈夫和儿子的名字,祝一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
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年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汉代中央政府统治西域,为玉石进入中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五石散”。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李旭解释说:茶是古道上运输的主要物品,马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茶马古道”。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茶马古道”的解释是“茶马互市”。“茶马互市”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茶马古道”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这种解释与李旭等的解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意识到。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四个字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唤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跋涉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丝绸之路”应该更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由西方人首先提出来的。
B.至今无法证明丝绸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货物。
C.考古资料证明玉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货物。
D.“玉石之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对中原甚为重要。
7.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考古表明,至少在商代,玉石已经成为运行在“丝绸之路”上的一种货物。
B.“丝绸之路”虽然举世闻名,但它运送的重要货物不仅是丝绸,因此很有更名必要。
C.“丝绸之路”与“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