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小题,约5010字。
安徽省淮南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
语文试题 2016年1月
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
第Ⅰ卷 理解赏析(35分)
一、古诗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1.下列实词理解正确的是( )(2分)
①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②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下列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然郑亡,子亦有利也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下面对选文理解正确的是( )(2分)
A.作者认为无论人的志趣如何,性格如何,都会有时光飞逝之感。
B.在面对曾经的人事时,所有的人都会产生兴奋的情怀。
C.在面对古今相同的感慨缘由时,作者感到无法用比喻来说清楚。
D.作者创作本文的原因,就是让后来读者看到文章而产生同感。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3分)
译文: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思远人
(宋)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5.诗的题目是“思远人”,诗里哪些地方体现这个“思”字?(3分)
6.有人认为诗歌中“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言过其实,你如何看?(3分)
二、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为了生存,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痴,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
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老人告诉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