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高考前三个月浙江专用高考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 阅读与鉴赏 第1章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9份)
第1章 热点题源.docx
第1章 热点题源.pptx
第1章 题点训练二.docx
第1章 题点训练二.pptx
第1章 题点训练三.docx
第1章 题点训练三.pptx
第1章 题点训练一.docx
第1章 题点训练一.pptx
第2章 热点题源.docx

  热点题源
  §1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比较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幸福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由于人们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人们的幸福观也就不同。尤其是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幸福观。
  热点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乱世。孔子小心翼翼地调和着新旧社会中的矛盾,企图在其中找到新的出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每个人都能成为道德至上的君子,人格完善;社会在“礼”的规范下,尊卑有序,井井有条;统治者做到“克己复礼”“仁者爱人”,遵循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一定是幸福的。亚里士多德同样生活于社会转型过渡时期,当时整个希腊社会处于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之中。他从维护马其顿统治利益出发,既反对消极禁欲,也反对过度享乐,希望通过伦理道德平衡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以实现政治社会安定和谐。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在其道德行为中寻求欲望、情感、理性间的和谐。因此,二人都想通过理论的建构去调节和平衡当时他们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从而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社会境界。
  ②孔子思想中浸透着道德的身影,因此,孔子的幸福观里,个体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加强道德修养,只有具备道德才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统治者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就能稳定自己的统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亚里士多德受其老师苏格拉底的影响,也肯定德性的重要性,认为唯有品质优良的人才能够做到公正、节制,才能为善。常人所获得的一般幸福可以通过行德来实现,依靠智德所获得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③享乐生活、政治生活和思辨生活是亚里士多德探讨的三种生活类型。那些崇尚声名、积极活动的人以荣誉为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以荣誉为幸福的观点太肤浅。他也反对以物质财富为幸福,因为它不是引起本身而是为了其他东西被追求。“快乐、荣誉、德性比财富更有资格被视为生活的目的,因为他们都引起本身而被追求,然而他们看来也并非幸福(最高善)。”
  ④孔子认为钱财和权势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孔子坦荡承认追求物质的正当性,但他更加强调获取物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正道和义,同时,他也敏锐地感觉到幸福与物质的满足并不具有必然联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粗茶淡饭、悠然自得的生活同样有其乐趣。不行正道而取得的富贵,只是过眼浮云罢了。
  ⑤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将道德和幸福联系了起来,虽然过分地讲幸福与道德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将道德和幸福放在一起就是一个伟大的开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二人对幸福与道德的感悟不同,但对当今社会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却有着重要的借鉴。幸福不只有道德的成分,还需要情感。这里的情感包含对幸福的渴望、热爱以及追求幸福过程中受到稳定情感的支配。幸福的元素应该包含有道德,有热情。(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幸福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均认为要想达到理想的社会境界,其途径是通过理论构建去调和复杂的社会矛盾。
  B.亚里士多德在肯定德性的重要性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衣钵,认为获得幸福是靠行德与智德来实现的。
  C.孔子对钱财与权势不回避,他强调了物质的满足与幸福不具有必然联系,所以与符合正道和义有联系。
  D.幸福不是拥有道德的成分,就是需要情感,而情感的范围应包括对幸福的渴望、热爱以及追求幸福。
  2.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就须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修
  ……
  题点训练一 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
  考情回顾
  设问方式 ①下列关于“×××(概念或句子)”的表述,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 【例】(2015•安徽卷)第1题,(2015•重庆卷)第4题。
  ②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例】(2015•全国卷Ⅰ)第2题,(2015•山东卷)第7题。
  ③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例】(2015•全国卷Ⅰ)第3题,(2015•山东卷)第8题。
  审题要点 ①审题干:是“正选”(选择正确的)还是“负选”(选择不正确的)。
  ②审区间:如是概念理解或句子含意理解,答题范围多在某一段中;如是“下列理解和分析(推论)”,答题范围多在全文范围内。
  答题要点 定位
  ↓
  比对
  ↓
  判断 ①定位:在宏观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迅速找出文本中对应的语句。
  ②比对:比较选项和原文对应的语句,找出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进行对照,如果选项本质意思不变就是正确项,反之就是错误项。
  ③判断:依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把握选项实质,准确判断选项正误。
  真题例示
  (2015•山东)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
  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物都带有‘人情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
  ……
  题点训练三 分析概括文章重要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文章重要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
  考情回顾
  设问方式 ①文中……包含了哪些内容(或怎样的观点、主张)?请简要分析概括。
  ②请概括……的原因(或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③作者认为……,为什么? 【例】(2015•浙江卷)第10题,(2015•江苏卷)第17、18题,(2015•广东卷)第14、15题。
  审题要点 ①认真审读题干,抓命题重点及要求或限制;②根据全文的脉络,划定答题区间;③圈画关键句和关键词,初拟答案;④修改答案,工整抄写。
  答题要点 列举类 筛选整合关键词句,一一分条列举答案。
  概念类 ①对于使用了修辞方法的,常见的是比喻,需要化虚为实。
  ②对于重要概念,一般用下定义的方式求得答案。
  探究类 是什么(明确亮出观点)+为什么(结合文本,分条谈出理由)。
  真题例示
  (2015•浙江,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
  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
  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想,即今天我见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