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10500字。 
2005年金沙中学高三10月份测试题
语文试卷
                          命题:刘凡珍
注意事项:
答题时,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将所有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蛟龙    搅拌    焦虑    娇生惯养    心存侥幸
B.鸿鹄    辜负    箍桶    沽名钓誉    呱呱坠地
C.萧瑟    塞责    晦涩    不事稼穑    十恶不赦
D.觊觎    茱萸    墙隅    尔虞我诈    滥竽充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侥幸   肇事   恶贯满营   虚席以待
B. 葫芦   鞑伐   牝鸡司晨   兔起狐落
C.溘逝   造徭   从善如登   通权达变
D.杂糅   纨绔   劳燕分飞   见微知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大明不顾领导同事的多次提醒,无视车床的安全操作程序,终于导致了今天的无妄之灾。
B.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仅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而且能将之很好地概括。
C.传记作者对史料的解释和剪裁,虽无意于断章取义,但读者终不免有狗尾续貂之恨。
D.拿破仑凭借他杰出的指挥才能、强悍的性格和卓越的口才,在当年的欧洲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功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在马厩里睡觉的少年生活和在深山老林里打短工的青年,他简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叫做困难。
B.逐渐步入现代化生活的城市,特别是青年,对精神生活的渴求,一天比一天强烈。
C.1994年进行的税制改革,其目的是推动建立由公民筹集资金的社会福利制度,以期使之最终取代国有企业的福利制度。
D.你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关于这几项有关福利待遇的条款, 是公司职工代表大会审定的,任何人无权随意改动。
5、给下列几段文字排序,填在A—E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那时寄住在宿舍里院的一间破书斋,  A  ,  B  。  C  。  D  ,  E  。
①有月亮的时候,这里别有一种描画不出的幽景
②在异乡漂泊的病榻上,我默咽着人间一杯一杯的苦酒
③房门口有株大槐树,还有一个长满茅草荒废倾斜的古亭
④在这冷酷,荒凉的环境中,在黯淡,凄伤的心境里
⑤不幸挣扎在旅途上的我,便倒卧在这荒斋中,一直病了四十天
A.③①⑤④②             B.⑤④②①③
C.③⑤④②①             D.⑤③①④②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社科文,完成第6~9题。
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节选)
叶维廉
中国古典诗里,利用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词法语法,使读者获致一种自由观、感、解读的空间,在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我在“语法与表现”里,曾经提出“松风”“云山”等中国古典诗中常见的词语,并说英文大多译作winds in the pines(松中之风)或winds through the pines(穿过松树的风),这种解读把“松风”所提供的“置身其间”、物象并发(既见松亦感风)的全部环境缩改为单线的说明。又如“云山”常被解读为clouded mountains(云盖的山),clouds like mountains(像云的山)或mountains in the clouds(在云中的山),但事实上,就是因为“云”与“山”的空间关系模棱,所以能够同时兼容了三种情况。像这样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呈现在我们感受心镜中的,是玲珑明彻的两件物象,我们活跃在其间,若即若离地,欲定关系而又不欲定关系。
我们再看两句诗被如此解读后的损失,便可以明白我为什么要在词语的模棱上做文章。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如果解读成“落花里有一个人独立着,微雨里有成双的燕子在飞”,或再简化些如“有人独立在落花里,有燕子双飞在微雨中。”这样的解读我们总觉得不妥,好像损失了很多东西。原因是:在文言的句法里,景物自现,在我们眼前演出,清澈、玲珑、活跃、简洁,合乎真实世界里我们可以进出的空间。白话式的解读里(英译亦多如此),戏剧演出没有了,景物的自主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侵扰,因为多了个突出的解说者在那里指点、说明“落花‘里’,‘有’人……”。
但偏偏,我们年青人的入门书《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部部都采取了这种解读方法,而把原有的传意活动,中国诗独特的观物、感物、表物的精华一扫而光。
或者有人说,坊间《唐诗三百首》的语译都是由不正统的人为了读者的方便而做的,真正读诗的人不需要这种解读。事实上,以上的句例确实没有语译的需要,读者也自然可以直观而感的;但为什么又有这么多人提倡语译语解,而把原是“若即若离的、定位与不定位、指义与不指义之间”的自由空间改为单线、限指、定位的活动呢?这可以说是受了西方思想压迫后的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
民初以来,五四左右,就有不少人开始指责中国语言缺乏逻辑,说中国画缺乏透视,仿佛西方的逻辑和透视才是表达的正途似的。不少语言学家便着想把中国语言“削足适履”地要配合西方的文法来说明,除了袭用了西方“关系决定性”很强的标点符号以外,还处处使到活泼泼而不必尽合文法的口语变为字字合文法的语言。(画透视的一节这里暂不讨论)影响所及,便是“中国诗句西方文法化”,如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1962,l979)。
在该书的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节里,用的基本上就是西方文法的架构去分析中国诗的句法f N—V—f N(f=形容词  N=名词  V=动词)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像这样的句法,中英文一般是共通的,问题不大。但像我前面讨论的例子,却不是这些文法构架可以解决的。由于王氏急于使句子合乎因果关系的逻辑,有很多句子的解读便无意中落入《唐诗三百首》语解的窠臼。
最不妥当的是杜甫这两句:“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被读为“风折之笋垂绿,雨肥之梅绽红”。
在诗人的经验里,情形应该是这样的:诗人在行程中突然看见绿色垂着,一时还弄不清是什么东西,警觉后一看,原来是风折的竹子。这是经验过程的先后。如果我们说语言有一定的文法,在表现上,它还应配合经验的文法。“绿—垂—风折笋”正是语言的文法配合经验的文法,不可以反过来。“风折之笋垂绿”,是经验过的结论,不是经验当时的实际过程。当王力把该句看为倒装句法的时候,是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当然可以称它为倒装句法),如此便把经验的真质给解体了。
6、对第一段中划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中的“松风”在被翻译成英文后,成了“松中之风”或者“穿过松树的风”,这种解读物象并发,让读者欲定关系又难定关系的全部环境变得简洁明了。
B.“云山”英译后被解读成“云盖的山”“像云的山”“在云中的山”,恰说明“云”“山”空间关系模糊,这是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中国古典词法语法的体现。
C.按作者观点,“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中的“岸花”“樯燕”不一定指“岸边的花”“樯上的燕”,“岸”与“花”、“樯”与“燕”的空间关系同样可以是多样的。
D.中国古典诗的词法语法让读者在玲珑明彻的两件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使读者如同“置身其中”,能活跃地解读很多东西。
7、对“中国诗独特的观物、感物、表物的精华一扫而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话式解读,包括有的英译,常常会使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景物的自主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侵扰。
B.文言文的句法里,景物自现,在我们眼前演出,合乎真实世界里我们可以进出的空间。
C.年轻人的入门书《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的解读方法是有缺憾的,牺牲了中国古典诗原有的传意活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