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830字。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6年3月号第1辑
整理 fcs2002
1. 教学楼涉黄与学校无关,与教育无关?
2. 克制对农民工“有座不坐”的高蹈抒情
3. 88年,奥斯卡为何还是“网红”?
4. 进口牛奶的保质期,引出何种市场乱局
5. 警惕天津港爆炸受损车入市的“次生灾害”
6. 激活“抱团养老”更盼“抱团扶持”
7. “淑女学堂”更须涵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8. “工作再苦不如买套房”实为预警
9. “民国教育大纲”走红也是另一种乡愁
10. 专科法官,是“分案制”改革的有益尝试
11. 提升保护热情是反家暴的拐点
12. 补贴失业职工远胜补贴僵尸企业
13. “儿常常看妈”只关亲情无关法律
14. 份子钱限额5毛是乡村自治成功样板
15. 刑事案件不宜进行“判前电视认罪”
16. 地方假能当做带薪假的“安慰奖”吗?
17. 官员开微店,实在用错力
18. “绿色消费”应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1. 教学楼涉黄与学校无关,与教育无关?
作者:郭文婧
网友爆料,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第九小学教学楼二楼的一家名为“御指仙境”的足浴店涉黄,难道让榆林学子从小‘学习’?”学校表示,该足浴店所在的楼层为开发商所有,与学校无关。目前,涉事足浴店已停业。(2月28日《华商报》)
与学校无关,并不意味着与教育无关,更不意味着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无关。如果说教学楼涉黄是教育之痛,那么,“教学楼涉黄与学校无关”毫无疑问就是教育根源之痛。楼层为开发商所有,与学校无关,表面上是政府教育投入不足造成的直接后果;实际上则不然,政府相关部门的不作为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重视教育,不能不体现在教育投入上面,但是,更必须体现在合力育人方面,共同为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尽管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校园安全法律,但党和国家并不是不重视,中央综治委就专门设有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反复强调要“创造良好学校及周边环境”。各省基本上都有进行地方立法,比如涉事的陕西省,早在2012年就出台了《陕西省学校校园周边环境管理规定》,其中就明文禁止在中小学校校园周边200米以内开办营业性娱乐场所,而且还规定了“政府组织、部门分工负责、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社会监督”的工作原则。
教学楼涉黄就真的与学校无关吗?按照规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校园周边环境的情况。抱着“与学校无关”的冷漠与卸责,能指望学校主动发现和反映吗?即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发现和反映,也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严格依照《规定》,涉黄的足浴店根本就不能取得营业执照开业;如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行政部门能够按照规定加强监督管理,也可以及时发现并取缔;如果公安行政部门能够按照规定真正负责起校园周边环境的治安管理工作,涉黄的问题也就不需要等网友来爆料了……可惜,这些都只是如果。
本可以避免的事情,不幸发生了;发生之后,没有见到相关部门的检讨和反省,而是一句冷漠的“与学校无关”,这再次反应出对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的尴尬现实。教学楼为开发商所有,这实际上也并不是教育经费紧张造成的问题,根源也正在于对教育重视的习惯性冷漠。如果对教育真正重视,“再穷不能穷教育”,这种现象也就不会出现了。更何况,校园周边房产的商业价值,是众所周知的,也不是随便一个开发商,就可以这样轻松就拥有教学楼部分所有权的。
涉事足浴店已停业,难道整改后还可以重新开张?白纸黑字的禁止,就如此轻描淡写?白纸黑字的“分工负责”,究竟该怎么负责,难道不应该有下文吗?张口就来“与学校无关”,这样的学校值得家长和社会将“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托付吗?真正的可怕,不是看得见的困难,而是群体性的冷漠。教育这么多年都是民生的老大难问题,就只是缺钱的问题吗?是真的解决不了吗?显然不是,根本原因就如“教学楼涉黄与学校无关”一样,可怕的冷漠才是根源。
“教学楼涉黄与学校无关”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管理冷漠”,更是一种“思想冷漠”,是“职业倦怠”的一种表现,折射的是当前社会暗暗流行的“价值观”、“潜规则”。虽然这种冷漠的存在,有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等因素,需要长期努力来消除。重视只体现在口头上、纸上,是最直接的现实原因。解决起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那就是问责。当然,也不能停留在“应该问责”、“要问责”的舆论和表态上,如果不落实“问责”,什么也都是空话。(郭文婧)
2. 克制对农民工“有座不坐”的高蹈抒情
2016-03-01 08:46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朱昌俊
2月27日下午3时许,洛阳K69路公交车行至定鼎立交桥西公交站,上来一位手拿铁锨、农民工模样的中年男乘客,他走到车厢前后部交接处,坐在了台阶上,而这位男士的右臂处就空着一个座位。记者询问他有座位不坐的原因时,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民工兄弟称,他也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自己身上脏,不想打扰人家。(2月29日《大河报》)
这仅仅是记者的一则日常见闻,但就是这样一条“不显眼”的新闻,却依然无意外地引发舆论的聚焦,个中舆论情绪更是耐人寻味。有人不吝对这位男乘客宁可自己坐地上也不影响他人的公共意识点赞,还有人下意识地联想到这是城乡二元体制所制造的身份隔阂的必然。而这一切都因为,这位男乘客是一位农民工。从出发点而言,我相信这些“情不自禁”的情绪流露,汇聚到一点,都可以说表达的是对农民工境遇的一种同情式关注。但这样的关注真的足够恰当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