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2300字。

  广元市高2013级第二次高考适应性统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_
  1.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丨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 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苓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1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一3题。
  学习书法,首先应该是取径的问题,即怎样写才能把字写好看的问题。晋人卫铄(即卫夫人)在 《笔阵图》中对七种用笔的阐迷,既侧重于线条的审美现象,也兼顾到用笔动作的技巧内容,有效果 也有过程,既衡量什么字好看,也衡量怎么写好看,开列出某笔“如千里阵云”、某笔“如高峰坠石”等 七项好看的标准,意在告诉学书者,在技法的学习上努力的方向。卫夫人所关注的是线条美中的技 法问题,线条美是书法艺术独有的特殊内容。因此,古来的技法理论中十分关注线的运用。对线条的 把握,是书法学习的重要路径。
  无论站在批评的角度还是站在教学的角度,汉魏时的人们更多地关注线条而忽略结构,这大概 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线条是属于书法的,而结构是属于文字的。到了后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结构 的审美价值的开掘。基于此,在站在教育者的立场而谈书法的技法学习的言论中,对于结体的重视 可以说与对用笔的重视提到了同等的高度,结体的学习亦成为学书者的重要途径。至于古书论中有 言用笔第一间架次之者,有言先学间架,间架既明则学用笔者,在我们看来,也并非是古人非要从中 论出这两个取径孰为高下,而是说这两者在学习书法时不可轻忽其一。
  谈取径问题,是说从哪.里入手学书法,古人择用笔与间架两途,实际上是直入根柢之法。而此一 基本功不扎实,则书法亦如转蓬、浮萍,无所依傍,终无力而美。’
  学习书法,始于技法的学习,技法的学习是枯燥而艰苦的,非有毅力与恒心,不足支持。毅力与 恒心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意志力的问题。在书法技法学习阶段,那种单调枯燥常常影响学习者的 情绪,意志力薄弱者常为单调枯燥的行为方式所导致的消;极情绪所左右,从而导致学习的半途而 废。所以在中国书论中谈到书法的技法学习及训练时,十分强调持之以恒。曾国藩谈到学习书法时 曾提到“每日习柳字百个……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且莫间断,熬过 此门,便可稍进;再困再进,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曰。”困时不间断,这可以说是古人论书法学 习时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流传下来许多书法大家刻苦学习的故事,如说张芝临池 学书,,池水尽墨;如说钟繇入抱犊山习字,木石尽墨;如说唐太宗夜半把烛习《兰亭序》;如说赵孟頫 习字十年不下楼,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故事不管是实有其事还是仅为传说,都足资教诲。
  同时,古人也注意到,过分强调学书的困难,也会造成学书者的心理压力,从而削弱学书者的意志力。所以他们既告知学书者学习是艰苦的,困难重重。同时,也告知学书者,困难绝非不可克服的, 知难而退,难则难矣,知难而进,难则不难。
  古人站在书法教育与书法学习的立场,言学书者的取径问题既多且详,诫勉有加;言学书者的 毅力问题由正及反,考虑周全。这其中有无偏颇有无武断有无机械,暂且不论,仅就其如此细致的分 析,如此谆谆的教诲,已足以说明古人对技法的学习抱有十分重视的态度。
  (摘编自巴蜀书社《中国书法讲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书法进人艺术殿堂伊始,技法问题就受到书法教育者及书法创作和研究者的特别关注
  B. 学习书法,如何取径的问题,就是怎样写才能把字写好看,怎样用笔创造线条美的问题。
  C. 线条美是书法艺术独有的特殊内容,因此卫夫人在《笔阵图》中特别关注运用线条创造线条 美的问题。
  D. 从书法教育的角度看,古人重视的是书法技法学习中的取径问题和学习者的毅力问题。
  2. 下列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取径问题上,古人关于“用笔”与“间架”两条路径的选择,文章认为是有高下之分的。
  B. 在书法技法学习初级阶段,练习线条常常是单调祜燥的,这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与意志力。
  C. 既告知书法学习者学习的困难,也告知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这对于初学者是有好处的。
  D. 古人谈学习书法技法的言论,不论其有无偏颇对错,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卫夫人是出于教育的目的、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上谈论书法的技法问题的。
  B. 用笔与间架是书法最基本的东两,可以说没有它则没有书法艺术。
  C. 汉魏时期的古人们,关注线条而忽略结构,因为他们认为线条是属于书法的,而结构是属于 文字的。
  D. 汉魏以后,谈论书法技法学习的言论中,结构与用笔才得到了同等的重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谦字益之,其先京兆人。父觥,登淳佑七年进士第,仕未显以殁。
  谦生教岁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入耳辄不忘。稍长,肆力于学,立程以自 课,取四部书昼夜读之,虽疾恙不废。既乃受业金履祥之门,履祥语之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 醯酱既加,则酸咸顿异。子来见我已三日,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与耶! ”谦闻之惕然。居数 年,尽得其所传之奥。于书无不读,穷探圣微,虽残文羡语,皆不敢忽。有不可通,则不敢强;于先儒之 说,有所未安,亦不苟同也。读《四书章句集注》,有《丛说》二十卷,谓学者曰:“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 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圣贤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于朱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