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8200字。

  2016年春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井元梅  审题人:语文组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史记》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关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得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山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有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 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 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二、基础知识巩固(30分,每小题3分)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百舸(gě) 碧透(bì) 峥嵘(róng) 挥斥方遒(qiú)
  B.颓圮(tí)  篱墙(lí)  彷徨(páng)  默默彳亍(chì chù)
  C.河畔(bàn)  漫溯(sù)  青荇(xìng)  星辉斑斓(lán)
  D.火钵(bō)  飘泊(bó)  纤绳(qiān)  忸怩不安(niǔ ní )
  5.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咒语  凌侮  荆棘  团箕
  B.舵手  湿漉  跫音  花辨
  C.榆荫  荡漾  寂廖  浮藻  
  D.艳影  凄宛  呕歌  羯石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广州恒大足球队在中超联赛中取得的辉煌战绩与俱乐部的高额资金投入息息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