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语文版九年级上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11课《大小猫洞》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12课《世上没有傻问题》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15课《给女儿的信》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16课《给巴特勒的信》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17课《茶馆(节选)》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1课《白杨礼赞》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20课《秋水》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21课《愚公移山》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23课《捕蛇者说》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26课《鱼我所欲也》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27课《订鬼》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28课《马说》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2课《囚绿记》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4课《草莓》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5课《孔乙己》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6课《一厘米》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7课《差半车麦秸》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8课《清兵卫与葫芦》精品教案.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品教案.doc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4、细读品味,通过赏析语言,体会作者朴实生动而有富有表现力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
  2、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囚绿记》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
  2、理解咏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品味本文含蓄优美的语言。
  3、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4、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学习作者面对困境勇于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绿”本指绿色,文中实际指窗外长着的常春藤。“囚绿”就是把常春藤“囚禁”起来,“囚禁”是缘于对绿的热爱和渴盼。“囚”又使作者认识到常春藤的品格,从而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2、作者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浙江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马说》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掌握“其,以”等字的用法,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了解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从而把握主题;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认识封建社会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继而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上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