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500字。
《伐檀》学案
一、文学常识1.关于《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成书于春秋时代。本称《诗》,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首,也称《诗三百》。因其书为西汉时毛亨、毛苌所传,又称《毛诗》。汉代后被儒家列为经典“六艺” 之一,故称《诗经》。
2.《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补充:《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中的精华是“国风” ,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六艺”补充:
“六艺”第一种说法:(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乐经》散失,仅存《乐记》一篇,乃并入《礼记》中,后遂有五经之名。)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指:《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六艺”第二种说法:(教育科目)礼、乐、射、御、书、数
(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
二、《魏风•伐檀》赏练
【内容分析】《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这首诗三章都以叙述伐檀木起头,是当时干着繁重伐木劳动奴隶,一边劳动,一边想到社会的不平,而随口唱出来的歌声。全诗三章,采用了回旋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使思想和感情得到畅快的倾泻。
【艺术鉴赏】
①对比手法的运用。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区别,一些人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另一些人不种不猎却过着优越的生活,这不是明显的不合理吗?结句则以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