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道小题,约15200字。
张掖市2015-2016年度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张 勇 董志新 尹凤玲(张掖中学)
审题人:贺 萍 (高台一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科类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春秋战国这50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剧变的时期,是从血缘宗法社会向统一的传统社会的发展时期。当时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诸子学”,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争辩,又相互借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东汉时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不同的思想学派“相反而相成”。
②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主张“天而不人”,要人们向大自然回归。儒家荀子批评这个主张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可见道家和儒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儒家也看到道家在 “天道”探索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认识到在知人时不可不知天,因而也从理论上努力为儒家学说提出自己的“天道”依据。秦汉之际的道家,就试图调和道家自然天道观与儒家道德教化的矛盾,吸取儒家关于人的认识学说的某些成果,如《吕氏春秋》一书就体现了融汇儒、道思想的特色。中国古代思想学说“相反而相成”,有了长远的生命力。
③讲到这里,有必要介绍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春秋时期,“和”与“同”的区分是很清楚的。晏子曾对齐景公说,“和”就像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高低、长短、徐疾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
④孔子丰富了“和”与“同”的概念。他的论点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
⑤“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百家争鸣”是“和而不同”的具体表现,包含有百家相助相长的内容。
⑥中国古代出现了完整的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见于《礼记•礼运篇》。这部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著作,其中关于“大同”社会有一段具体的描述:“大同”社会以“天下为公”为最高准绳,不同于“天下为家”的社会。
⑦在“大同”社会中,社会财富不是私人所藏有的,而是为大家所共同享有的。在“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要为全体利益而劳动。在“大同”社会中,育幼、养老都有很好的安排,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而失去劳动条件的人,由集体供养。在“大同”社会中,大家相爱,没有权谋欺诈和盗贼掠夺,和平地生活而没有战争。在“大同”社会中,公共事务由大家来办理,在分工上可以选出人们信赖的人担任必要的工作。
⑧这样的“大同”理想,不但继承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在不少地方也继承了墨家思想,例如“选贤举能”和“尚贤”原则相似;“老有所终”一段又相似于《墨子•兼爱》中的一节,甚至“大同”这一名称也可能从墨家所说“尚同”沿袭而来。同时,《礼记•礼运篇》有些地方也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如称“大同”社会为“大道之行”,而“大道”则是道家的术语。可以说,“大同”理想主要源于儒家,同时也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而非一家之专利,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体现。正因为有这种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连绵不断。
(节选自张恺之《传统文化独特的自我创新之路》,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和而不同”源自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即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
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
B.“和”就像八音的和谐,各种不同的声调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百家争鸣”是“和而不同”的具体表现,包含有百家相互纠正弥补不足的内容。
C.“大同”理想,不但继承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继承了墨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
不是一家专利,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体现。
D.《吕氏春秋》一书体现了融汇儒、道思想的特色,是道家“和而不同”的一种体现,
它体现了不同的思想学派“相反而相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从春秋战国讲起,是概说部分。这个时期出现了“诸子学”,形成了“百
家争鸣”的局面,他们既相互争辩,又相互借鉴,“相反而相成”。
B.文章第二段具体举例说明道家和儒家的不同主张。道家主张人们向大自然回归,儒
家荀子批评这个主张,可见道家和儒家有许多不可调和的观点。
C.文章三到五段介绍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孔子丰富了晏子“和”与“同”
的概念,“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
D.文章六到八段介绍了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完整地记载“大同”理想的《礼记•礼
运篇》是儒家学者的著作,也是受了老子和墨子思想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秋时期,“和”与“同”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到孔子时,他充实了“和”与
“同”的内涵,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
B.在“大同”社会中,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由集体供养。公
共事务由大家来办理,大家相爱而和平地生活。
C.《礼记•礼运篇》称“大同”社会为“大道之行”,而“大道”是道家的术语,“大
同”又和墨家的“尚同”类似,所以它是儒、道、墨思想的融合。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连绵不断,就是因为有相互融合的精神
——“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崇祯元年,起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南京诸僚多忠贤遗党,是年京察,三俊澄汰一空。京师被兵,大臣大获谴。南粮岁额八十二万七千有奇,积逋至数百万,而兵部又增兵不已。三俊初至,仓库不足一月饷。三俊力祛宿弊,纠有司尤怠玩者数人,屡与兵部争虚冒,久之,士得宿饱。
考绩入都,留为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帝以阴阳愆和,命司礼中官录囚,流徒以下皆减等。三俊以文武诸臣诖误久系者众,请令出外候谳。因论告讦株蔓之弊,乞敕“内外诸臣行恻隐实政。内而五城讯鞠,非重辟不必参送法司;外而抚按提追,非真犯不必尽解京师;刑曹决断,以十日为期”。帝皆从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