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14890字。
成都市五校联考高2014级第四学期期中试题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 完成时间: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演戏要带“三分生”
刘连群
在学生觉得荀慧生的戏总有生疏之处,“没准谱儿”而难学时,荀慧生指出:“这个熟字,摆在哪儿都好,惟独摆在演戏上,要不得。”他说:“熟是应当熟的,但是熟了也容易出许许多多的毛病。”以演《武家坡》的王宝钏这样的熟戏为例,如果坐下化妆就“没精打彩”,上台只是按熟的路数按部就班地唱,戏唱下来了,但“跟没唱一样”。“怎么说呢?自打你存了那个‘又是王宝钏’的念头开始,这出戏已经注定了就是那么回事。”稀松平常,疲疲沓沓,这就属于“熟能生流,也能生油”。“熟”还会使演员凭借嗓子好,武功、水袖功好,脱离剧情和人物,不管是否合适,可着劲儿地唱,拼着力气地耍,“好”是要下来了,却只能落个卖弄。
针对这样的现象,荀慧生提出:生!不是全生,也不是半生,而是三分生!所谓“三分生”,其实是在“熟”的前提下的“生”,演熟知熟会的戏要带有一定的陌生感。“哪儿生呢?要看到你和角色就存在着个‘生’字,你是你,角色是角色,相差得很远,这就是生。”
演员和角色天然存在着距离,不可能完全合二为一。因此演戏是这一个体逐步走近、深入另一个体的过程,熟只是渐近的一个阶段。仍以王宝钏“打比”:她是谁呢?相府千金;干嘛又挖野菜?跟她爹较劲儿呢……这点儿事谁都知道,用得着老去琢磨吗?用得着。荀慧生说:“只要你每次都对角色有陌生的感觉,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许多细小的地方没注意,这些新发现就会引着你往角色里头深去,哪怕是戏演完了,它还会扯着你:某处某处还有点儿事儿没琢磨到家呢,下次再唱时,得把它弄明白了。于是乎无尽无休,越研究越透。所谓千锤百炼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三分生”是要演员不断深入探索角色的性格感情,配以适宜的动作、唱腔、表情表达出来,使所演角色不断深化、丰满、鲜活。
实践“三分生”的主张,还能让观众看戏时产生持久的兴致。人们通常认为“生书熟戏”,意思是看戏只要故事好,唱、念、做、打精彩,是可以反复欣赏的。其实不然,荀慧生说,“观众眼睛可尖着呐,你挑帘一出来,一看你那份心里满没事儿的神气,观众就明白了:又是她,某某人;又是那么一道汤,对付着听吧。”如此兴味索然,欣赏能持久吗?荀慧生说,“只有你唱戏的对角色有新鲜的感觉,观众才会对你有新鲜的感觉,而且,越新鲜就更新鲜”。“生可以生兴致,你越有兴致,观众也越觉得新鲜,台上就不可能老落死套”。
“由生入熟易,由熟入生难。生到熟是个练的问题,熟到生却是个想的问题,得动脑筋、动心。”这,应是大师留给后学者打开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
(选自《文汇报》2015.11.27,有删改)
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熟”给演戏带来的弊病的一项是(3分)
A.演员演戏不认真,熟能生流,也能生油。
B.脱离剧情和人物,卖弄功夫久,演得稀松平常,疲疲沓沓。
C.不能使演员不断研究角色,用适宜的动作、唱腔、表情来表达对角色的理解。
D.落入死套,无法进行艺术创新,让观众缺少新鲜感,欣赏不能持久。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只有你每次都对角色有陌生的感觉,你才会发现原来还有许多细小的地方没注意。
B.对“熟戏”要保持一定的陌生感,避免“流”和“油”。
C.不断研究角色,用适宜的动作、唱腔、表情来表达对角色的理解。
D.正确认识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距离,是“三分生”对戏剧演员的要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学生学戏的困惑引出荀慧生对“熟”之弊病的认识,提出“三分生”的观点并阐述其内涵。
B.“三分生”会使演员觉得某处某处还有点儿事儿没琢磨到家,想要在下次再唱时把它弄明白。
C.荀慧生从演员表演和观众欣赏两个角度向读者强调了“三分生”的重要性。
D.“生到熟是个练的问题,熟到生却是个想的问题,得动脑筋、动心” 是荀慧生留给后学者打开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
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渡,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