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道小题,约9860字。
沈阳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 17届)语文试题
命题人: 高二语文组 审校人:高二语文组
说明:1.测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示众”有悠远的历史,在文明史上,“示众”担当的功能主要是惩罚,其次是教育,“杀鸡给猴看”、“以儆效尤”。我们看示众现象,多半发生在战争、政治、司法、教育领域,它的威慑力、它唤起“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羞耻心,都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
关于示众的起源没有人提供答案,政治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难以肯定它究竟是政治人物发明,还是教育者创造,抑或是父母总结出来的。如果按照《易经》提供的线索,我们大概能够猜想,示众在中国,是统治者们的杰作。无论是谈论市场经济的“噬嗑卦”,还是谈论教育的“蒙卦”,先人都系辞以“示众”一类的字样。“噬嗑卦”的系辞是“亨,利用狱。”蒙卦的系辞是,“利用刑人,用说桎梏。”可以说,无论起源,东西方人是不约而同地发现了“示众”的功能,它利用人性深处的羞耻心,使人“浪子回头”、“知错认错”,使围观者引以为耻引以为戒,不越雷池一步。示众有过巨大的历史意义。
当代学者汤一介曾说文明会经历三阶段:“专制为体,教化为用”的阶段;“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阶段;“和谐为体,中庸为用”的阶段。可以说,示众正是文明第一阶段的应有之义;或者说,凡是示众文化盛行的地方,不过仍处在第一阶段而已。在这个层面上,西方走在人类的前头。
早在18世纪末,一位名叫本杰明•鲁思的西方学者就把示众柱等刑罚史上的物品视为野蛮时代和野蛮国家的标记,视为理性对人们心灵影响微弱的证据。我们今天看到,示众现象在发达国家是越来越少了,在我国也遭到大众的抵制和不安,因为示众冒犯人的尊严。当专制不用教化的时代,示众就失去了意义。示众只是权势者的游戏,这种游戏只能培育冷血的看客。当一个文明体不再能以专制为本体的时代,示众也会失去意义。革命者不怕示众,甚至以示众相标榜。陈毅有诗为证: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当一个共同体失去应有的善恶是非的时候,示众就会失去意义。复仇者、侠义者、替天行道者不怕示众。山西杀人犯胡文海临死前握住干警的手:“先走一步。”当一个社会混浊得只能将苍蝇蚊子示众时,示众就显得滑稽,显得恶心。
因此,示众是有条件的。人性深处的羞耻心之存在有其阶段性,即孩子阶段。人类的青春少年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当代文明,建立在价值理性和工具技术理性之上的文明,乃是文明的成年时代。我们可以看到,示众文化属于人类的传统文化,属于东方社会,属于孩童时代,属于农业文明……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传统中国人被称为“子民文化”,也解释了我所说的至今不绝的“类人孩”现象。棍棒、体罚、羞辱、示众,以出孝子、忠臣、顺民、节妇,等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传统中国人从子民到最有天才的思想家,在人生无望时都求助于“良心”的救济,人的良知良能植根于其童年的羞耻心。这也解释了当今时代,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从老舍、傅雷到当代众多受辱的中小学生,一经示众,并非驯服归顺,而是多自杀以死抗争,即说明当代文明的成年属性,理性对心灵的影响日益加重。
(摘编自余世存《“示众文化”:强权游戏催生冷血看客》)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示众现象经常发生在战争、政治、司法和教育领域,它唤起人性深处的羞耻心,以达到惩罚和教育的目的。
B.按照《易经》卦象提供的线索,多种卦象的系辞都有“示众”的字样,由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中国示众是统治者们的杰作。
C.汤一介曾说文明会经历三个阶段,示众是第一阶段的普遍产物,统治者需要示众使犯错者知错认错,使围观者引以为戒。
D.人性深处的羞耻心只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孩童阶段,而当代文明建立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上,所以当代许多受辱者一经示众,并非驯服归顺,而是自杀抗争。
2.下列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现代西方社会已经超越“专制为体,教化为用”的阶段,走在人类的前头。
B.当专制不用教化的时代,示众变成了权势者的游戏,培育着冷血的看客。
C.陈毅的《梅岭三章》这首诗恰恰说明,当一个社会混浊得只能将苍蝇蚊子示众时,示众就显得滑稽、显得恶心。
3.下列现象不属于“示众”的是(3分) ( )
A.明代《大明律》规定,贪官一经查实,将被押到刑场,砍下头颅,挂到竿子上,再剥下人皮,塞上稻草,摆到衙门公堂旁边。
B.“成都别车女司机被男子当街殴打”一事成为舆论焦点。女司机卢某遭人肉搜索,她的身份证、开房记录等众多个人隐私被网友公开。
C.为了催缴学费,西安某大学在学校的公告栏里贴出一份题为““故意不缴费学生情况”的名单。
D.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忏悔。他面对600万犹太人的亡灵,表达国家歉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尧臣,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人。举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改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会从父冲坐事,出尧臣知光州。父丧,服除,为三司度支判官,再迁右司谏。
郭皇后薨,议者归罪内侍都知阎文应,尧臣请穷治左右侍医者,不报。时上元节,有司张灯,尧臣俟乘舆出,即上言:“后已复位号,今方在殡,不当游幸。”帝为罢张灯。
陕西用兵,为体量安抚使。将行,请曰:“故事,使者所至,称诏存问官吏将校,而不及于民。自元昊反,三年于今,关中之民凋弊为甚,请以诏劳来,仍谕以贼平蠲租赋二年。”仁宗从之。
初,曹玮开山外地,置笼竿等四寨,募弓箭手,给田使耕战自守。其后将帅失抚御,稍侵夺之,众怨怒,遂劫德胜砦将姚贵,闭城畔。尧臣适过境上作书射城中谕以祸福众遂出降乃为申明约束如旧而去
以户部郎中权三司使,辟张温之、杜杞等十余人为副使、判官。时入内都知张永和建议,收民僦舍钱十之三以助军费。尧臣入对曰:“此衰世之事,召怨而携民,唐德宗所以致朱泚之乱也。”度支副使林潍畏永和,附会其说,尧臣奏黜潍,议寝。
夔州转运使请增盐井岁课十余万缗,尧臣以为上恩未尝及远人,而反牟取厚利,适足以敛怨,罢之。迁翰林学士承旨兼端明殿学士,为群牧使。丁母丧,服除,转右谏议大夫。
居枢密三年,务裁抑徼幸,于是有镂匿名书以布京城,然仁宗不以为疑也。以户部侍郎参知政事。久之,帝欲以为枢密使,而当制学士胡宿固抑之,乃进吏部侍郎。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文安。
尧臣以文学进,典内外制十余年,其为文辞温丽。执政时,尝与宰相文彦博、富弼、刘沆劝帝早立嗣,且言英宗尝养宫中,宜为后,为诏草挟以进,未果立。
元丰三年,子同老进遗稿论父功,帝以访文彦博,具奏本末,遂加赠太师、中书令,改谥文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尧臣适过境上/作书射城中/谕以祸福/众遂出降/乃为申明约束如旧而去/
B.尧臣适过/境上作书射城中/谕以祸福众/遂出降乃为申明/约束如旧而去/
C.尧臣适过境上/作书射城中/谕以祸福众/遂出降乃为申明约束如旧而去/
D.尧臣适过/境上作书射城中/谕以祸福/众遂出降/乃为申明/约束如旧而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丁母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孝三年;守丧期满称“服除”、“服阕”。
B. “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为记载和计算自己在位年代而起的一种称号,如“元丰三年”。三皇五帝之后的帝王都有年号。
C. “权”表示暂代官职。此外与官职任免有关的说法中,“兼”表示兼任官职,“行”表示代理官职。
D.“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逝世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例如谥号“文忠”就是一种褒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尧臣曾因叔父王冲犯法受牵连被调离京城,后回京做右司谏。对郭皇后的死,议者归罪于阎文应,而王尧臣却请求要追究皇后身边的侍医者。
B.王尧臣任体谅安抚使出使陕西,当时关中叛贼作乱多年,百姓生活困苦。临行前,他请求皇帝免除叛贼两年的租赋来劝谕他们。仁宗同意了他的请求。
C.张永和建议收取老百姓房租来增加军费,王尧臣援引唐朝旧事,力谏皇帝,并奏请罢黜因害怕张永和而附和他的林潍,增加军费一事才作罢。
D.在枢密院任职期间,王尧臣尽力裁撤抑制侥幸小人,有人在京城散布关于他的匿名信,仁宗并没有怀疑王尧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尧臣入对曰:“此衰世之事,召怨而携民,唐德宗所以致朱泚之乱也。”(5分)
(2)久之,帝欲以为枢密使,而当制学士胡宿固抑之,乃进吏部侍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临江仙
晁补之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①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注】①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信使。
8.词的上阕运用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9.词中主人公有哪些“愁”情?请结合全词作以赏析。(6分)
10.(1)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3)《次北固山下》中,揭示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佩甫:“过程是不可超越的”
孔会侠
2015年8月16 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李佩甫的《生命册》获此殊荣。河南省作协主席、勤恳笔耕了三十八年的李佩甫成为河南本土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第一人。“过程是不可超越的”,这是李佩甫常挂在嘴边的话。回望李佩甫六十二年的人生经历和三十八年的创作过程,似乎都准确而形象地印证着他的这句话。
1953年10月,在许昌市的一个大杂院里,李佩甫出生了。同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李佩甫生在草木灰上。后来,这个城市的街道、学校、人群,以及乡下的田野、村民,也逐渐融入他的生命。李佩甫对生活的体验,从大杂院开始。那时候,大杂院的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有拉煤卖炭的,有挑担剃头的,也有像李佩甫父亲那样在工厂上班的。父亲工资低,不够维持家用,母亲就在街道上干活挣钱,补贴家用。所以,佩甫这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就成了他生命的“底色”、他作品的“底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