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9900字,答案扫描。
秘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2016年5月12日上午9:00--11:30】
四川省高2013级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做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仅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要在极其有限的篇幅里统摄庞大问题的著述,往往最后只能止步于浅尝辄止。但这本((中
国艺术演讲录》是个例外。 ,
这本集子汇集了近代赫赫有名的中国文物收藏家和鉴定家福开森于1918年在芝加哥艺
术学院所作的六次关于中国艺术的演讲。
文化的传承具有根植性和排他性,要了解异域的艺术文化,“蜻蜓点水”并不难,难的
是深入对方传统的内核。福开森做到了。福开森七十岁时,画家李育灵为其画像。画中的福
开森虽有着洋人的容貌,但其衣着、身形、气韵已与中国文人并无二致,而整幅画的留白、
款式也都是典型的中国范儿。这幅画像就像是福开森与中国艺术关系的隐喻。
初翻这本演讲录的谋篇,并不深奥:依据的是大家在初识中国艺术时常会依附的支脉:
“青铜器”“玉器”“石刻”“陶瓷”“书画”和“绘画”。但是平淡的不一定无奇。对于中国
文化和艺术精神主脉的独立拿捏令福开森虽然依循着“骨感”的大而化之的框架,但他的论
说却是“丰满”的——他可以旁征博引许多历史故事,可以列举出被我们忽略的故宫博物院
某一件藏品来作为例证。他就像是在用自己的笔墨描摹一幅中国艺术地图。地图上每一个“标
注点”,除了精准、切中肯綮,还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而“手绘”就成了这幅“地图”最
耐人寻味之处。即使福开森选取的“标注点”并非全新,“标注方式”却常新鲜别致——譬
如,许多大家都曾论及的“中国画立足于记忆性复现和想象性重构,而不是对模型或模特作
精确的摹写”的观点,福开森通过构想《仿真图》和《宋人虎图》的成画过程来试图还原中
国文人作画的过程,生动可感又余味悠长。当然,“个性鲜明”的潜在弊端是“主观”以及
因此可能导致的偏见,特别是对于具有天然且深厚西学背景的福开森而言。但是,西学背景
不仅没有成为他研读中国艺术的屏障,反而令他越发领悟到深植于中国土壤的中国艺术本质
所在。西方艺术的种种标准和情状,作为一种“视觉经验”反而更显现出中西方艺术的“区
别性特征”。所以,在这本著述里,福开森会质疑西方学者对于中国艺术的评判。但他并非
只是偏向中国艺术和中国专家的阵营,深厚的中西方学术根基令他不会盲从和迷信任何一方
的既有观点一—他只信赖自己的眼光。即使面对的是已经盖棺定论的观点,他还是要经由自
己的独立思考延展伸发。这种在观点论争和考辨上的独立精神弥漫在整部著述中,令这本“入
门读物”蕴藉丰厚。
尽管福开森对中国艺术的理解已然深潜入其神髓,但在字里行间依然掩盖不住这本著述
的“异域气质”。事实上,福开森也并无意于“掩盖”.这也正是“手绘”地图的笔墨意之所
在——他用济慈的诗来注解中国山水画,用斯宾塞和丁尼生的名言来体悟关全的山水杰作。
这些灵光乍现的“宕开一笔”,让我们对于中国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中的格局有了亲近而切实
的感受。
艺术的国界如此模糊,因为人类的心灵如此相近。
(改编自《中国艺术的“手绘地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许多在有限的篇幅里论及大问题而只能浅尝辄止的著述相比,《中国艺术演讲录》
这本“入门读物”却已然深入了异域艺术文化的神髓。
B.福开森七十岁时的画像具体生动地展现了他与中国艺术关系:中国文化的精神、内
蕴和气息已经潜移默化地浸透了他的内心。
C.从通常在初识中国艺术时都会依附的支脉结构角度看,《中国艺术演讲录》的六个演
讲选题的谋篇是平淡无奇并不深奥的。
D.在《中国艺术演讲录》这本苫述里,福开森面对中西方学者关于中国艺术的评判、
考辨上的论争,绝不会盲从和迷信任何一方的既有观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精神主脉的独立理解和把握,决定了《中国艺术演讲录》的大
而化之的“骨感”框架和论说的“丰满”。
B.福开森鲜明的个性色彩通过《中国艺术演讲录》中新颖的“标注点”和别致的“标
注方式”得以充分的体现。
C.构想和还原《仿真图》《宋人虎图》等古代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种生动可感又
余味悠长的艺术理解和评论方法。
D.在以深厚的中西方学术为根基同时又弥漫着独立精神的《中国艺术演讲录》中,福
开森提供了论说中国艺术的新思想新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一项是(3分)
A.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强的根植性和摊他性,要真正了解异域的艺术文化,深入对方传
统的内核,需要避免主观和偏见,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
B.中国的艺术深植于中国的土壤,西方艺术的种种标准和情状,不是评判中国艺术的
标尺,而是中西方艺术“区别性特征”的一种参照。
C.用济慈的诗以及斯宾塞和丁尼生的名言来解悟中国艺术,福开森这种“异域气质”
的笔墨把中国艺术推进到了人类艺术史的大格局中。
D.具有天然且深厚西学背景的福开森反而越发领悟到中国文化艺术的本质,这一事实
充分佐证了艺术的国界的确是如此的模糊。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段秀实,字成公,陇州淠阳人也。秀实性至孝六岁母疾水浆不入口七日疾有间然后饮食
及长沉厚有断。
大历元年,马璘奏加开府仪同三司。磷决事有不合理者,必固争之,得磷引过乃已。磷
既奉诏徙镇泾州,其士众尝自四镇、北庭赴难中原,侨居骤移,颇积劳怨。刀斧将王童之因
人心动摇,导以为乱。或告其事,且曰:“候严,警鼓为约矣。”秀实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