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道小题,约8000字。
曲师大附中2014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2014级《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
卷Ⅰ(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缫(sāo)丝 剽(biāo)悍 衲(nà)衣 玉簟(diàn)秋
B、锦衾(qīn) 凝睇(tì) 哂(shěn)笑 不省所怙(hù)
C、钗擘(bò) 偃(yǎn)仰 玉枹(fú) 殷(yǐn)岩泉
D、舟楫(jǐ) 戏谑(xüè) 恣(zì)情 一叶扁(piān)舟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飘缈 跌宕 隐逸 面面相觑
B、 木屐 言迄 凌厉 切中肯綮
C、 留滞 春宵 阴霾 率真稚气
D、 绸缪 凋谢 朦胧 怄心沥血
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岩扉/松径/长/寂寥
B、 出师/未捷/身先/死
C、 五月/渔郎/相忆否
D、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①岁暮阴阳催短景 岁:年龄 ②玉容寂寞泪阑干 阑干:纵横
③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④青枫浦上不胜愁 胜:承受
⑤与佳期兮夕张 期:日子 ⑥吴丝蜀桐张高秋 张:拉开
⑦会须一饮三百杯 会须:应当 ⑧燎沉香,消溽暑 溽:热
A、①②③⑥ B、②③⑤⑧ C、①④⑤⑦ D、②③④⑦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文人五言诗创作的繁荣时期。 。唐代诗人曾经把追求“建安风骨”当作革新诗风的一个有力口号。
①他们的不少诗篇,还表现了期盼乘时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名垂青史的奋发精神,大多情怀慷慨,意气风发,才调纵横
②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或者称之为“汉魏风骨”
③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等建安七子
④语言上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刚健的风格
⑤他们一扫汉末文人的颓唐,学习乐府民歌,通过亲身体验,来反映社会的丧乱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A、④②③①⑤ B、③⑤①④② C、③①⑤④② D、④②①③⑤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意境的意义
宗白华
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一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二是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三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四是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五是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miel)说:
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
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宣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境”(意象)的结晶石。王安石有一首诗:
杨柳呜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前三句全是写景,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看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啊,渗透进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元人马东篱有一首《天净沙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也是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
……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噪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选自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有删改。)
6、对什么是“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意境”是区别于功利、伦理、政治、学术、宗教五种境界的一种“艺术境界”。
B、在艺术创作中,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这种“灵境”就是“意境”。
C、“情”与“境”(意象)的结晶石就是“意境”。
D、“意境”是“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即在客观环境之外,能重新发现一种灵奇。
7、据“意境”的概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龚定庵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随几席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学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B、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讲究“实中求虚”,“虚而为实”,即意境。
C、恽南田《题洁庵图》说:“谛视其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的四时之外。”追求“灵想之所独辟”即意境。
D、《采草药》中引“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峙桃花始盛开”,其目的实在说明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