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题,约10300字。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 2015—2016 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
  题卡上。
  2.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 ( 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特殊的筋肉技巧。例如写字、作画、弹琴等等要有手腕筋肉的技
  巧。要想学一门艺术,就要先学它特殊的筋肉技巧。
  学一门艺术特殊的筋肉技巧,起初都要模仿。“模仿”和“学习”本来不是两件事。
  姑且拿写字做例来说。小儿学写字,最初是描红,其次是写印本,再其次是临帖。这些
  方法都是借旁人所写的字做榜样,逐渐养成手腕筋肉的习惯。但是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
  学写字最得益的方法是站在书家的身旁,看他如何提笔,如何运用手腕,如何使全身筋
  肉力量贯注在手腕上。他的筋肉习惯已养成了,在实地观察他的筋肉如何动作时,我可
  以讨一点诀窍来,免得自己去暗中摸索,尤其重要的是免得自己养成不良的筋肉习惯。
  推广一点说,一切艺术上的模仿都可以作如是观。诗文上也并不是例外。诗人和文
  人常欢喜说“思路”,所谓“思路”并无玄妙,也不过是筋肉活动所走的特殊方向而已。
  中国诗人和文人向来着重“气”字,我们现在来把这个“气”字研究一番,就可以知道
  模仿筋肉活动的道理。曾国藩在《家训》里说过一段话:“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
  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
  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
  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从这段话看,可知“气”与声调有关,而声调又与喉舌
  运动有关。声本于气,所以想得古人之气,不得不求之于声;求之于声,即不能不朗诵。
  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到我自己下笔时,喉舌也自
  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所谓“必有句调奔赴腕下”。从此可知从前人所谓“气”也就是
  一种筋肉技巧了。
  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做诗文的人一要懂得字义,二要懂得字音,三要懂得字
  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音义对于读者所产生的影响。这四样都是专门的学问。
  前人对于这些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而不是任何人只手空拳、毫无凭借地
  在一生之内所可得到的。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例子。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的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也极多。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这正如小儿球者学姿势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旧经验大半得诸模仿,新综合则必自出心裁。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下面关于“模仿”的表述,不符文意的一项是 (    )
  A.模仿是学习艺术的初级阶段,学习书、画等各种艺术都是从模仿各自特殊的筋肉技巧开始,以前人为榜样,可以避免自己走弯路。
  B.诗文艺术也需要模仿。中国诗人注重的“气”可以模仿,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模仿,其实这种模仿也是一种学习。
  C.艺术家从模仿入手,但如果要谈创造,就不能只做到这一步就停止,因为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新综合则必自出心裁。
  D.匠人是艺术家的前期,能够惟妙惟肖的模仿是匠人必有的本领,有了这样的本领,再加上一定的妙悟,就能成为艺术家。
  2.下面解释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学习艺术特殊的筋肉技巧,起初都要模仿。练书法时,只有站在书家的身旁,模仿他如何提笔、用腕,如何养成筋肉习惯,才能学得诀窍,练好书法。
  B.朗诵能让古人之声在我们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待到我们写作时,喉舌也自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必有句调奔赴腕下。
  C.前人在字义、字音、字句的排列等方面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并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成绩,我们用一生的时间都难以学完这些经验。
  D.我们对艺术家的模仿,正如小儿球者学姿势一样,并不玄妙,也不荒唐,李白也曾集中摹拟过古人的许多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想学到一门艺术,就应该了解并学习它的特殊的筋肉技巧,若能很好地模仿和借鉴他人,就会逐渐养成好习惯。
  B.每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学问,因此在学习某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时,我们应利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吸收已有文化。
  C.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也可说明,模仿是创造的始基。
  D.艺术家要有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妙悟可让人有所创作,手腕可让创作尽善尽美;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