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50字。
综合学习与探究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海浒学校(中学部)李忠明
创意说明
单元的综合学习与探究,应以本单元知识的归结与延展为主。并能针对作者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理解来。
活动目标
1、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理解一组以“绿”为主题的课文的不同的特点,借鉴不同的写作方法。
3、学会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书。
4、能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活动,读出新意,读出自来。
活动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
过程指导·方法建议
1、阅读归纳本单元课文对“绿”的认识和情感态度有什么共同点,比较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差别。
这个单元几篇课文都写“绿”,而且都把“绿”当作美好事物加以表现,都对“绿”寄托了美好感情,四篇课文都透露出作者对“绿”的喜爱。《绿》写潭水之绿,显示出大自然的生命的力量和美的本质。《囚绿记》借被除数囚禁而始终不屈不挠向往光明的常春藤,赞颂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说明绿墙代替砖墙的种种好处。《一双手》是借对林业工人一双因植树而被损伤变形的手的描写,赞颂他为绿化祖国而甘于奉献的精神。
这四篇课文又有各自的侧重点和特点。《绿》和《囚绿记》都直接倾吐对绿的喜爱之情,都想从“绿”中吸取精神力量,但仔细比较,还是有差别的。朱自清所透露的感情是由绿的青春精神引发的,是对“绿”的种怜爱之情。《囚绿记》表现的是对“绿”的渴望之情,对“绿”的生命意志和力量的崇敬之情。《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是科普小品,感情比较平实。《一双手》透过人物的手的描写看他的精神追求,爱“绿”之意隐含在对人物事迹的记叙中。
2、《囚绿记》中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写的,作者于北平“囚禁”绿藤一年后在上海回忆那个生活片断时思想状况有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文中对常春藤的描写谈一谈。
《囚绿记》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上海已经沦为一座孤岛。这其实是作者内心的抗战呼声。在北平时,华北政局动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剧,作者和广大爱国青年一样,感到苦恼和窒息,希望得到安慰。作者从常春藤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把绿藤看作朋友,但作者只是从“我”的角度去看问题,对绿藤所表现的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并没有真正理解。到上海的一年,正是抗战全面展开的时期,作者用笔参加了这场战斗,才由衷地体会到了常春藤所表现出的生命力和意志,转而责备自己囚禁常春藤的行为了。
3、下面对《绿》的评论,你怎么看,你还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绿》仅仅表现了作者的情思,并不能体现读者所向往的“艺术人格”。
比喻用得太多,没有留下想像的余地。
用作比喻的,常常是女性意象,如少妇、处女、歌女、姑娘等,会引起庸俗的联想。
感情的倾向表露得太过火。
以上看法或许有一点道理,但这电器化不是个人的见解罢了,也可以说是“吹毛求疵”。作品不会因此而逊色的。
作者热情地描写梅雨潭之绿,抒发了自己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向往,表现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感情。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情思,这是对自然美的赞颂,也是从自然中揭示出的一种人生感悟。读者也能从文章的描绘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生命活力。梅雨潭的“绿”已成为一种“艺术人格”感动着读者。
文中运用了很多贴切的比喻,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和再现力,把“绿”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比喻用得多,但并不影响读者的想像。作者运用女性意象来比喻,是因为所描绘的“绿”给人以柔美、娇嫩的感觉。
作者对“绿”充满了热情,除了通过描写表露感情外,还直接抒发内心的赞美和爱意。这也是作者对生命的热爱,虽然表露得比较突出,但决不会是“过火”。
4、下面是对《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一文的看法,你同意这些看法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中国的围墙,如北京故宫和地寺院黄色的土坷垃中,显示出肃穆的气氛,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北方深宅大院的风火墙,都有一番韵致,中国墙文化有其内涵,不能一概而论。
示例一:我同意这些看法。我们中国也是一个文明中国,我们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和传统文化,不必什么都去学外国人的。这“绿墙”有它的好处,但中国围墙也有自己的优点,除了防盗、分隔区域的作用外,也能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而且各地不同风格的围墙也体现着民族风情,具有观赏价值。
示例二:我不赞同这些看法。我们中国的围墙,虽然有其文化的内涵,但历史是前进的,东西文化也是可以相互交流的,何必为了保存自己的风格而不切实际呢?“绿墙”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分隔区域的功能,更能增强保护环境的作用,有益于代劳的身体健康。社会在发展,人的观念也该变一变,要从利于人类生存和生命着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