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480字。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
  第2课    《促织》:变形的故事   
  【指导语】这是一个人变促织的故事,因为这么一变,改变了主人公一家的命运。故事最好说“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这样的故事在今天,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蒲松龄及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3、掌握本文曲折离奇的情节。
  4、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意图、故事喜剧结尾的意义、篇末评论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曲折离奇的情节。
  2、通过讨论,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意图、故事喜剧结尾的意义、篇末评论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中皇帝荒淫无度、官贪吏虐、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增强对历史的认识能力与批判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归纳文言现象,总结文言文学习的规律;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两方面来解读作品。
  难点:对文中“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两个超现实的离奇情节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对蒲氏自身文末议论的分析判断,是学习的难点。
  【自主学习】
  一、知识梳理。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蒲松龄( 1640~ 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在贫苦的生活中长大。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他一生科场失意,生活困顿,又久处乡野,亲眼目睹官绅贪赃枉法,残害人民,心中郁闷不平,于是“假借狐鬼,摹成一书,以抒孤债”,这就是《聊斋志异》的写作目的。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2、了解《聊斋志异》
  题解:其中 “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