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道小题,约12820字。

  2016年福建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考试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全面引进与推进传播学或美国传播学研究,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尽管冷战正热的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已将美国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参与的《报刊的四种理论》翻译出来,供内部批判,而八十年代大规模展开的恰恰是施拉姆一路的冷战传播学,与此同时,欧洲传统的批判研究则门前冷落车马稀。其间,一个看似矛盾的情况是,美国传播学被视为客观普适的科学,而欧洲批判理论如传播政治经济学,则由于同马克思主义道统关联密切而被视为非科学的意识形态。这一状况与趋势,就是常说的“去政治化”。去政治化有两类,一是不讲政治,不问政治,不关心政治,一是去掉一种政治,再讲一种政治,即所谓“去政治化的政治”。而无论如何,结果是“趋美国化”与“去政治化”的汇流,渐渐构成今日传播学的总体格局,中国如此,他国亦然。
  我们需要重新反思的,就是这种总体格局。一方面,当初适用自身需要的美国社会科学包括传播学,由于陷入自娱自乐的内卷化,越来越失去思想的活力与学术的敏锐。另一方面,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样一路传播学在整体思路上是否束缚了我们的学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对迅速发展、急剧变化的中国来说,其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是否足以有效地解释现实,有益地改变现实?正如不止一位学者指出的,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比,中国传播学基本无法与当代中国及其传播实践展开生机勃勃的对话。原因何在?除了美国传播学自身的生命力萎缩、解释力下降等因素,关键恐怕还在于这套学术话语的理论预设与核心关切,即使不说与中国社会大相径庭,至少也是颇异其趣。
  美国传播学源于二战前后自身的一系列社会历史语境。如果说美国经济学的理论预设是利益最大化,政治学的核心关切是分权制衡,那么传播学的理论预设与学术关怀可归结为实用主义的观念形塑。如政治传播的形象塑造、商业传播的品牌营销、文化传播的价值推广等,说到底都致力于实用哲学基础上对人的观念的影响与塑造。
  既然如此,那么假如超越这一理论预设与核心关怀,以开放的学术视野、鲜活的问题意识审视中国社会及其传播,是不是能够发现全新的、被遮蔽的核心问题呢?如果说经济学的中国血统是经世济民,政治学是小康大同,那么传播学的关键词可否归结为理想主义的世道人心呢?具体说来,自古及今,中国人的传播行为及其观念在个人层面讲求正心诚意,在社会层面讲求将心比心,在天下层面讲求心心相印,而这一切无不关乎人心或世道人心。从世道人心的视角入手,也许更能深切洞明地切入中国社会及其传播肌理,从而把握人间正道与传播正道。
  反思中国传播学也好,重构中国传播学也罢,归根结底无不基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逻辑,正如美国传播学无不基于自身历史传统与文化逻辑而繁衍生息。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中国,才能明白传播何为。
  (摘编自李彬《重思中国传播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规模引进与推进的传播学是曾在冷战正热的五六十年代被批判的施拉姆一路的冷战传播学。
  B.由于同马克思主义道统关联密切,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统的欧洲批判理论被看成非科学的意识形态,遭到研究者冷落。
  C.与“不讲政治,不问政治,不关心政治”不同,八十年代中国传播学的“去政治化”表现出的是“去政治化”的政治化。
  D.与世界其他各个国家一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传播学的总体格局明显表现为“趋美国化”与“去政治化”的结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代美国传播学出现生命力萎缩、解释力下降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它偏于娱乐的价值追求导致其失去思想的活力与学术的敏锐。
  B.面对迅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受美国传播学影响的中国传播学,它的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已无法有效地解释现实、有益地改变现实。
  C.美国传播学重视对人的观念的影响、塑造,其政治传播的形象塑造,商业传播的品牌营销,文化传播的价值推广,都表现出这一意图。
  D.不管是个人层面的正心诚意、社会层面的将心比心,还是天下层面的心心相印,自古及今,中国传播学更在乎理想主义的世道人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法与当代中国及其传播实践展开生机勃勃的对话,这表明,中国传播学在理论预设与核心关切上与中国社会有了不小的距离。
  B.如果用开放的学术视野、鲜活的问题意识去关切理想主义的世道人心,就能发现中国社会及其传播中全新的、被遮蔽的核心问题。
  C.“足寒伤心,民怨伤国”、“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些民谚俗语的流传不息一定程度上映证了传播学的中国血统是世道人心。
  D.李广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名扬天下,这并不是刻意进行形象塑造的结果,而是因为他的行为合乎关切世道人心的传播观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父龟图,起居郎。初,龟图多内宠,与妻刘氏不睦,并蒙正出之,颇沦踬窘乏。及蒙正登仕,迎二亲,同堂异室,奉养备至。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为不闻而过之。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也。”时皆服其量。
  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
  因对,论及征伐,上曰:“朕比来征讨,盖为民除暴,苟好功黩武,则天下之人熸亡尽矣。”蒙正对曰:“隋唐数十年中四征辽碣人不堪命炀帝全军陷没太宗自运土木攻城如此卒无所济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上韪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