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460字.
历年高考优秀记叙文评点
历年高考优秀记叙文评点
沉默的父爱(2007年北京卷)
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只是那双空洞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早已是兴趣索然,转过身,迈着大步,走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依旧的眼神,两行热泪莫名其妙地滑过他的脸颊。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16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昨天。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今天。
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我的父亲,他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沉默罢了。
沉默的父爱———我很感激它。
点评:听无声的闲花在落地,看不见的细雨也湿身。大雪无痕,大爱无形,父亲的爱是沉默的,也是浓重的。
写父爱的文章当是海量,这篇考场作文的高明处,在选取贯穿自我成长过程的三个镜头,并定格于父亲的眼神和脚步,以表现父亲鼓励、鞭策和期待的大爱。最后一段写出自己对父爱内涵的感悟,令人心动。
一、三段“父亲只是不经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 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的细节描写是必要的,是极具表现力的。第二段“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的举动似嫌稍过。
末尾写自己的感悟部分也稍嫌不够准确不够到位。从全文看,父爱的特点是“严”是“厚”,“柔和的春风”“淡泊”一类的概括是不准确的。
启示:正如沉默无言情自浓的父爱,客观细腻的描绘也自涵深情。
浅笑无痕(2007年北京卷)
当记忆中的湿润又一次沾染了西湖之畔的离歌,当朦胧的月色又一次浮动于频频过客疏离的神色,当纷杂褪去,是否会有人想起那夜,那歌,那浅笑,那落寞。
她始终是笑着,带着水光,恬淡而落落,像开放的百合。他因她目光闪烁,因她戏改友人的词作,因她流露的若韵。
这一幕邂逅来得玄重,来得猝不及防。然而她不曾启唇,然而他不曾停驻。因为她只是西湖之畔的歌者,而他却是名满天下的太守。她不曾挽留,他不也曾相守,因为她的卑微,因为他的身不由己。于是,她只留一抹轻浅的微笑。
这笑来得简单与绝决,这笑来得甘愿,这笑来得义无反顾。也许于她已是足够,爱情本是一个人的感受,付出的本身已是一种收获。她不要重金予赠,她不求相陪长久,只惜那初见时澎湃于心的炽烈与飘荡于眉间的温存。
只是在他的生命里这样的女子太多,只是在他的生命里没有这样的情结。也许于他已是太过,惊艳不过一时兴起,赞誉只是调剂单调的生活。他只是她的过客。
于是,他用几百年前的诗句化她,用那“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惨淡劝她。于是,她落发,带着浅笑长伴青灯,永陪佛影,一世甘愿。因为她是琴操,因为他是苏轼。只那浅笑飘荡于西湖之上,朦胧之歌者与行人。
“细雨温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或而,在他心里,她只是细雨,只是闲花,荡过眼前终不闻不见。她的浅笑不过是喧嚣之中暗藏的一缕宁静,终究换不来只言片语的提及。
时光易逝,西湖之畔到底消逝了多少这般绝决的女子,到底封存了多少美丽的初相见,到底埋葬了多少黯然的寂寞。
当破晓的光晕袪散西湖之畔的水气,当混沌的尘灰又一次隐没在潮动的人流之间,当一切暴露在阳光底下,再没有所谓的歌者与行人,她不再是湖畔的歌女,而是那清冷山寺中的尼姑。她不再拥有那傲人的才情,她不再是谁生命中的点缀。
浅笑无痕,只留一抹寂寞……
点评:本文叙写西子湖畔歌女琴操的寂寞悲情,文章不是重复一个现成的故事,而是紧扣文题命意,注入自己的情感参悟,将一段悲情演绎得凄美动人。
不敢言作者亦有如琴操的感情经历,但作者行文时必定将自我幻化于琴操,不然难得如此深切感人。
作者将叙事完全氤氲于抒情悟道中,不事雕琢而尽显文采,让人叹服。
启示:有所谓“饱读诗书气自华”,而这样的美文,必气性才情成就。
必须跨过这道坎(2007年上海卷)
放假期间,倘若有空下的时间,总是要跟着我的美术老师去偏远的山间写生。景区的环境自是如瑶池仙境,教人流连忘返,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倒只有我们那暂时栖身的农家门厅前,一道高高垒起的门坎儿。
我的老师喜欢未被开发而经人工雕琢的环境,他要的是那种自然质朴的景。而在那种地方我们所能居住的农家,都只有老旧破败的门庭,和高低不同的门坎儿。
几年前刚开始出去写生时,我常会被那垒至小腿肚的门坎绊倒,往往是走进一扇门,毫无预警地就栽了一跟头,结结实实地向八仙桌上的菩萨嗑了个大头。在吃了不少闷亏后我终于学聪明了,但凡见着高度超过两米,厚度超过十公分的门,就会下意识地做高抬腿动作。
后来我才明白个中玄妙,原来在这僻远的山区,民俗守旧落后,思想封建保守。而那门坎儿的高度是与这一家在当地的地位等等被划上等号的。门坎儿越高,它所象征的地位就越高。我当时心里乐呵,敢情我住的便是那村上领军人物的家?
于是开始留心那些门坎儿,留心起这闭塞的村落。
七月里的天气,山里虽说暑气不重,却也依旧燥得让人发闷。我们开始从早晨五点,画到上午九点左右。山里不时有人踱过,偶尔回头瞧上两眼,又像是怕惊扰了我们,缩在一旁不敢吱声。有过对话的,只是一些山里头的孩子,十来岁光景,却不上学,满山遍野地乱跑,看见人画画便围上来,开始怯怯地不作响,尔后有胆大的孩子问了句“画的是否是远处那个金色草垛”?我答是,他们渐渐多话起来,问我这画什么价钱,我抚额失笑,告诉他们这只是习作,不卖钱。一个小孩问能否送她,我点头,把画取上,让她等画风干后再拿走。期间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课,一群孩子都是坦然地说家里穷,或是祖辈没有读书人,说着从父母亲那里听来的读书无用的理论。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画干了,却被风吹上了许多细密的尘,涩涩地嵌进粉质的纸里,小孩也不嫌弃,像得了宝贝似的捧了去。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
回家时,房东阿婆来牵我的手,我搀着她跨过那堵门坎,她颤抖地扶着我,吃力地迈出来,她说下次再来,夹着浓重的乡音,我点头,盯着她的小脚。车渐行渐远。
我回头,看倚在门上的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
点评:据说,这是一篇连升三级(20—43—64)的文章,我以为还可以更高,直至满分70分。
文章中的“这道坎”,明是山间农家的门坎,实是山村亘古不变的保守落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坎,明写的门坎是保守落后的象征,是为农村文明进展道路上的坎作铺垫作比衬的,二者在本质上是一道坎。这种表现手法,是作者匠心所运,是文章的一大亮点。文章表意含蓄却并不晦涩,许多地方都有点画:当了解到孩子们多不上学时,“忽然地,我就想起那座高垒的门坎儿,和里面昏暗的厅,仿佛被门隔绝了千百世的光阴”,“ 我开始觉得这景并非那么心适怡然”;回头看倚在门上的“小脚”阿婆,“夕阳西下,在门边上打出昏黄,却照不亮她逝去的年华”。文章看似用笔散淡,实则略无虚笔,处处有用;语言也如水彩画用笔,平实省净,虚实有度。
这样有生活、有个性、有蕴涵的文章实在难得,远比那些吃别人嚼过的馍,炒现成的饭,缝百衲衣的文章要好,高考作文应该让这样的文章得高分。
启示:让现实生活入驻高考作文,写出个性,写出真我。
必须跨过这道坎(2007年上海卷)
妈妈说:孩子,你长大了,以后的路有很多的坎要你自己去跨。
爸爸说:孩子,没有跨不过的坎,只要你多找一些工具。
爷爷说:孩子,跨不过去就不要硬跨,回来找爷爷商量,爷爷会帮助你跨过去。
我很庆幸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有妈妈的疼爱,爸爸的支撑,爷爷的帮助……儿时的梦想并不是神奇而灿烂的,我像千千万万普通孩子一样,生活在家庭的温馨里,过着安寂而快乐的生活,在爸爸妈妈羽翼下快乐的成长,可是当岁月的风霜夺去爸爸妈妈年轻的容颜的时候,我也被现实的洪流推到了生活的前沿,像个大人一样不得不自己面对人生的艰难。
当我第一次与别人争吵而不知道如何应对的时候,当我为自己的失败而悔恨低靡的时候,当我第一次因为帮助别人带来误会的时候,当我第一次独自买卖东西被人骗的时候……我总是哭着回到家里,一如往常,寻求着家里的帮助,可是爸爸不再理我,爷爷只是慈祥的看看我,只有妈妈,依旧温存的抚摩着我头,意味深长的勉励着我:不要怕,孩子,自己去处理,以后再有这样的坎你就不会哭了!
我听了妈妈的话,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一次又一次的起来,善意的对待别人的批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