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780字。
《琵琶行》说课稿
浙江省乐清市白象中学金鳌文学社    黄忠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从文本而言,《琵琶行》是唐朝伟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一篇音乐、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从文章在教材编排中所处的位置分析,《琵琶行》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自读课文。编者对学生的训练要求是: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同时,为感知诗词的声韵美,还要懂得一点格律知识。从而实现能力迁移,完成阅读教学在高二阶段安排的“着重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任务。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根据以上原因,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能力培养目标: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德育渗透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了解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曾有接触,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地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因此,我把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列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高二学生虽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由于对中国沧桑历史实际体验的欠缺,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了解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列为课文分析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问题教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同时加强对学生朗读法和练笔法等学法指导训练。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设计课时为一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人伯牙擅长弹琴,有天他在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当伯牙弹到高山的意境时,子期感叹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当伯牙弹到流水的意境时,子期感叹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品味本诗的意境,我让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反复朗读课文。
2、为了完成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的教学重点,我首先分析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