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770个字。
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
一.自知之明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韩非子》。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二.文章翻译
原文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加点字楚庄王欲伐(攻打)越,庄子谏(劝谏)曰:“王之伐越何(为什么)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担心)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成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停止)。故(所以)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译文 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军队薄弱。”庄子说:“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队的弱点。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政权的混乱。大王政治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庄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认识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说:“能够真正了解自己才是明智的。”
三.内容理解
(1)楚庄王要讨伐越国的原因是越国正处于政乱兵弱的状态。
(2)这个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是要多了解自己的弱点,而不是别人的弱点。
(3)做到自知之明是很难的。
二.盲子失坠
一.文学常识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明代著名教育家。他从小发奋读书,后俩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二.文章翻译
原文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加点字有盲子道(走过)涸(干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牢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不要)怖,第(只管)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大声喊叫)。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嘲笑)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简单)。沉空守寂,执一隅(角落)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反省)哉!
译文 有一个盲人走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失足坠落,他两手抓住桥栏,小心谨慎地抱住,自己认为一失手必定坠入深渊中。路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盲人不相信,抓着栏杆不停地哭号,时间久了,那人精疲力竭,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苦自己呢?”大道理其实很简单,陷在空想中,钻牛角尖和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故事该醒悟啊!
三.内容理解
(1)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2)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的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走出思维定势,战胜自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