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5670字。
太原五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练习
高 一 语 文
(2016.5.23)
1.下面这首唐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A: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诗人以山相衬,以天相映,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B:本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C: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近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轻淡描绘,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以天相映,描绘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D: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和神采等。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
2.下面这首唐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A: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在本诗中,叠字有三:“寂寂”,写出春雨初晴后农家春耕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而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时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
B: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妙,而且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景外有人,景中有情。春雨下 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家抢耕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
D:早春是农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宁静之景,由宁静之景中见农忙之人。此诗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早春的特色,又称得上大气而逼真。
3,下面这首唐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送客之江西
郑锡
乘轺①奉紫泥②,泽国渺天涯。
九派③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
更有高唐④处,知君路不迷。
注:①轺:使者乘坐的车辆。②紫泥:古人用泥封书信,泥上加盖印章。皇帝的诏书用紫泥,这里即指诏书。③九派:长江流至湖北、江西九江一带,分成九条支流。④高唐:指父母。
A:这首诗里有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对于行人来说,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奉命出使江南,无疑是一次游历的好机会,况且又可以顺路探亲,一举两得,实乃好事。
B:“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友人在大江中孤单行船的情景。春潮涌动,江水浩渺;而在这浩瀚无边的水的世界里,一叶孤舟正在暮雨中缓缓前行,江面的阔大正衬托出友人的孤单。
C: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即将出使并省亲的友人所作。首联说明友人此行的使命和去向,说他是奉朝廷之命出使,到那遥远的水乡泽国去。全诗写得轻快明丽,富有生气,乃送别诗中的佳作。
D:诗人没有正面抒写自己的别情,而别情已融入“春潮”“孤帆”“暮雨”这些景物中。颈联注重总体景物情态入手描写,通过“草深”“花落”“莺断续”等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江南春光的美丽。
4.对下面这首宋诗不正确的一项是。( )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②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被封为长安县君。②期:约定重逢的日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