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3360字。

  赣州市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2016年6月
  本试题分第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丝绸是一项古老而伟大的发明,并从东到西、从陆地到海洋铺设出了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和波澜壮阔的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它薄如蝉翼,轻似云霓,美若彩霞。丝绸的种类较多,包括绢、缎、绮、绫、锦等,宛如百花盛开。其中织锦的出现,将丝绸审美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所谓锦,就是用彩色丝线织成花纹图案的丝绸。它色彩斑斓,图案华丽。譬如新疆出土的汉代著名的《红地韩仁绣锦》就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它是在红色地锦上,织绣着具有汉代特征的图案,即云气纹、动物纹和吉祥语的组合。云气纹,也称为祥云纹,是汉代丝绸锦绣的标志图案,后来成为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图像符号。动物纹从右至左依次为狮、辟邪、虎、羊、龙等,吉祥语从右至左依次为“韩仁绣文衣、右子孙无亟”10字穿插在花纹的空隙处。后来,织锦技艺如花绽放,形成了蜀锦、宋锦和云锦三大名锦。蜀锦图案华美,精湛高贵;宋锦花纹精致,色彩典雅;云锦色泽光丽,灿若云霓。
  绣,又称刺绣,民间也叫作“绣花”,是以穿针引线的方法,将某些花纹图案缝制在织物(布料、丝绸)上。从《诗经》文献来看,诸如“素衣朱绣”、“衮衣绣裳”和“黻衣绣裳”等,周代在丝绸衣服上绣花已比较普遍了。这种“绣衣”的传统发展到宋代,有了革命性的转变,一是朝廷专门设立了“文绣院”,绣工巧手达到300多人,专为皇宫绣制御衣和装饰品;二是形成了以唐宋名家书画为范本的画绣。宋代之前刺绣以实用为主,从宋代开始除了实用绣品之外,也有了艺术绣品。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海棠双鸟》、《梅竹鹦鹉》和《瑶台跨鹤》便是南宋画绣精品。后者以松枝、楼台、祥云、山石和松树构成一个半圆形画面,上方有一位仙人骑鹤翩翩而来,楼台上有二人说笑着迎接,形成构图上的照应关系,一方印章就嵌在下半圆的左尾;人物传神,构图精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这种“画绣”技艺通过明代顾绣传承于后世。清代以降,形成了苏绣、蜀绣、粤绣和湘绣四大名绣。苏绣平齐细密,素雅柔美;蜀绣针法多样,疏朗明快;粤绣构图饱满,色彩鲜艳;湘绣丝绒结合,形神兼备。
  从性质上看,“绣”不是丝绸,但在古代一般常用彩丝和丝绸作为刺绣的材料,因而“绣”与丝绸就有了密切的关系。由于所用材料相同(如彩丝),表现对象相同(如花纹图案),因而古人常常以“锦”与“绣”并称或者合称。“锦”与“绣”两者的工艺技术不同,前者是“织”成花纹图案,后者则是“绣”成花纹图案。所以,“锦”是锦,“绣”是绣,前者是丝绸,后者只是丝绸的装饰技艺和装饰品。但是,锦与绣有相同点,即两者工艺最复杂、色彩最丰富和图案最华丽,是最具有观赏性的丝绸。因此,锦绣是中华丝绸审美文化的精华。
  (选自2016年05月12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古老而伟大的发明,它包括绢、缎、绮、绫、锦等许多种类,各种丝绸虽然各有其美,但均具有薄而轻的特点。
  B.锦即织锦,是用彩色丝线织成花纹图案的丝绸,后由于织锦技艺水平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美不胜收的蜀锦、宋锦和云锦三大名锦。
  C.《红地韩仁绣锦》色彩斑斓,图案华丽,它是在红色地锦上,织绣着由云气纹、动物纹和吉祥语组合而成的具有汉代特征的图案的锦。
  D.丝绸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其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审美文化水平的提高,它为中华民族的对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绣,是将某些花纹图案缝制在布料或丝绸上;从《诗经》文献来看,我国从周代开始就较普遍地存在在丝绸衣服上绣花即“绣衣”的现象。
  B.到了宋代,朝廷专门设立了“文绣院”,并形成了以唐宋名家书画为范本的画绣;且从宋代开始,除了实用绣品之处,也出现了艺术绣品。
  C.《海棠双鸟》、《梅竹鹦鹉》和《瑶台跨鹤》为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南宋画绣之精品;这些绣品人物传神,构图精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D.“绣”虽非丝绸,但却与丝绸有关密切的关系;“锦”与“绣”所用材料、表现对象相同,因而古人常常以“锦”与“绣”并称或者合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织锦,无论是汉代的《红地韩仁绣锦》,还是南宋的《海棠双鸟》、《梅竹鹦鹉》和《瑶台跨鹤》,都非常具有观赏性,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
  B.锦,以织为主,故称织锦,汉代锦绣之标志图案是云气纹;绣,以刺为主,故称刺绣,清代以降,形成了绣花朵朵、各有其美的四大名绣。
  C.《瑶台跨鹤》上有松枝、楼台、祥云、山石、松树,构成上半圆形画面,一位骑鹤而来的仙人,楼台上二人说笑迎接,下半圆左尾嵌有印章。
  D.“锦”与“绣”虽工艺技术不同,但所用材料、表现对象相同;且二者工艺最复杂、色彩最丰富和图案最华丽,成为中华丝绸审美文化之精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高祖翔,为蜀新井令,因家焉,遂为阆州阆中人。
  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朝邑县,会其兄尧叟使陕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徙下邽,迁秘书郎,迁开封府推官。坐言事忤旨,降通判潮州。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
  岁大饥,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吏人悉献米至,振数万人。后为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