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2390字。

  江苏省如东县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情调测
  高二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
  在这个太平洋岛国上,随处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奇妙的文化  ▲  :既可以发现握手的场面,也可以看到鞠躬的情景;既可以观赏到标准的芭蕾舞、西洋歌剧,又可以欣赏到传统的能乐、狂言;不仅旅馆、饭店,就连厕所也能够分出“西式”与“和式”两种。真可谓  ▲  、  ▲  。
  A.景致   大相径庭    并行不悖      B.景观    泾渭分明    并行不悖
  C.景致   泾渭分明    并驾齐驱      D.景观    大相径庭    并驾齐驱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
  A.曹文轩的作品是独特的,虽然发生在中国,但它的主题关乎全人类,这是他荣获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的最重要原因。
  B.面对猛烈的反腐风暴,许多官员心里自然不会无动于衷,惴惴不安者有之,患得患失者有之;当然,为官清廉内心坦荡的也大有人在。
  C.要振兴我国高等教育,就必须以公平、均衡为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并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的院校。
  D.对于南中国海的岛礁领属争端问题,奥巴马始终不认可美国没有有意遏制中国崛起,却一味强调中国应成为世界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与语境相符的一项是(3分)           ( ▲ )
  A.“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潮流,海内外任何敌对势力分裂中国的图谋都将以失败而告终。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半个世纪后,当那些台湾老兵满怀期待再次踏上故土时,他们儿时的记忆却早已在现实中销蚀殆尽。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从教育岗位退休后,她没有一天宅家安享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而是一头扎进社区,为公益事业奔波忙碌。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走在异乡的大街上,突然听到一声熟悉的呼唤,扭头一看,多年不见的发小竟就在身后。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 ▲ )
  A.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D.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5.将下面五句诗删去一句,再将余下的组成一首七绝(诗题《送人之松江》,作者:俞桂),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①要记此时分袂处      ②西风萧瑟入船窗      ③云梦风烟旧莽苍
  ④暮烟细雨过松江      ⑤送客离愁酒满缸
  A.①③②⑤        B.②④①⑤        C.②⑤①④        D.③②⑤④
  1.(3分)B
  2.(3分)C(A.搭配不当,应将“发生”改为“产生”。B.成分赘余,应删去“心里”一词。D.否定不当,应删去“没有”一词。)
  3.(3分)A
  4.(3分)B【以“玉簪螺髻”比喻远处的小山(遥岑);“遥岑远目,……”,拟人;语出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A.“宛转蛾眉”代指美女容貌,语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C.“钟鼓馔玉”代指富贵利禄,语出李白《将进酒》。D.“芳尘”代指丽人渐行渐远的身影,语出贺铸《横塘路》。】
  5.(3分)C【根据绝句韵脚安排的特点,排除A、D;根据诗题,排除B。[注]《送人之松江》,作者:俞桂;“云梦风烟旧莽苍”,语出陆游《哀郢二首》。】
  二、文言知识积累与阅读(19分)
  6.下列括号里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
  A.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偏爱)           陛下躬上圣之质,承无穷之绪(事业)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多余,繁杂)         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盈余)
  B.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兼任)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预先)
  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符合)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终)
  C.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名望)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迎娶)
  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贬谪)  副元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