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题,约8900字。

  贵州省黔南州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要3题
  在社会治理问题上,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德治思想,并形成德治传统。德治思想的源头可
  追溯到尧舜时代。关于德治的记载,最早成书于周代的《诗经》《尚书》中。《诗经》不少诗篇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的思想,《尚书》中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命题。要保住天命,就必须敬德,以祈天永命,勤政爱民,得到民众的真心归附。德治思想的另一含义是“明德慎罚”。提倡德治并非不要刑罚,而是强调实施教化,先教后罚,以刑辅德,不专以刑杀立威。“明德慎罚”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治国的基本理念。孔子继承周代的德治思想,强调治国要以礼乐为核心,突出教化作用。社会秩序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是孔子希望通过德治达到的理想状态。
  德治思想是“周孔之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政治家、思想家不断探索,深化了德治思想的
  内涵。
  战国时,沿着孔子的思路,孟子提出了一系列仁政主张。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用严刑峻
  法治理国家,提倡“省刑罚”,教育百姓做到孝悌忠信。西汉初,陆贾告诫刘邦,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代德治思想定下了基调。他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刑罚,要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德治思想成为政治领域的主导
  思想。
  唐朝前期,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初君臣是严厉的警示。唐太宗说:“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
  义,示之以威信……”既要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也要发挥法律的制约作用,二者不可割裂,互为
  补充。在刑罚的施用上,唐初务在宽简。在唐太宗等人德治思想影响下,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遵
  循先人遗训,缓刑用仁,谨慎治国,天下大治。
  宋代理学形成阶段,德治思想深深打上了理学烙印。朱熹从仁心的角度解释德治。仁心表现
  在政策上就是爱民如子、平易近人、爱惜民力等。理学诸子概括出了“三纲八目”的治国模式,期
  望君主志向确定而达到天下大治。理学家提倡教化,整肃人心,通过书:讲习等传授儒家伦理,
  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后世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意识,与理学家及其追随者的讲学不无关联。德治思想从确立始,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围绕
  “礼法并治、德主刑辅”的逐渐深入,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思想。当今社会,依法治国作为基本
  国策,强调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有人认为法治与德治不能并存,
  否定“以德治国”。古代社会提倡德治并非不讲法治,而是主张加强教化,做到礼法并用,宽猛相
  济。我们要借鉴古代重视教化的传统,为“依法治国”打下“以德治国”的根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生活,使大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
  (选自2015年源月1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德治思想”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德治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舜时期,《诗经》中不少蕴含着前代圣贤以德治国思想的诗
  篇是最早的文字记载。
  B、敬德,勤政爱民,以祈求上天佑护,使民众归附,是“敬天保民”“以德配天”德治思想的体
  现。
  C、德治思想提倡“明德慎罚”,就是不专以刑杀立威,主张将道德教化与刑罚措施糅合起
  来,先教后罚,以刑辅德。
  D、德治思想在孔子看来,就是要以礼乐为核心治理国家,突出教化的作用,达到社会秩序
  井然、人际间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孟子主张“以德服人”,陆贾强调“治以道德为上”,他们都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进
  一步发展了德治思想。
  B、董仲舒主张通过教化培养人的是非荣耻之心,不能只靠刑罚手段治理国家,这为汉代德
  治思想定下了基调。
  C、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初君臣是严厉的警示,唐太宗等人在德治思想的影响下,缓刑用仁,
  谨慎治国,实现了天下大治。
  D、在宋代理学形成时期,朱熹从仁心的角度解释德治,理学家提倡教化,整肃人心,这为德
  治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理学烙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周孔之教”重要组成部分的德治思想,经过后人的不断探索,大大丰富了其内涵,
  为宋代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隋朝二世而亡对唐太宗“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等治国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C、宋代理学家借书:讲习等传授儒家伦理,倡导教化,整肃人心,对后世“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国家意识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D、古代社会所提倡的加强教化,礼法并用,宽猛相济的主张,对于当今社会治理具有积极
  的借鉴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4-7题
  (一)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
  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曰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