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18510字。
2016年上海市宝山区一模语文试卷
一、阅读
(一)【组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人类的心,是如何样发达完成的呢?人类最先应该只有知觉,没有心。换言之,他和动物一般,只能接受外面可见可闻可触捉的具体的物质界,那些可见可闻可触捉的外面的物质离去了,他对那些物质的知觉也消失了。必待另一些可见可闻可触捉的再接触到他的耳目身体,他才能再有另一批新的知觉涌现。因此知觉大体是被动的,是一往不留的。必待那些知觉成为印象,留存不消失,如此则知觉转成了记忆,记忆是知觉他以往所知觉,换言之,不从外面具体物质来产生知觉,而由以往知觉来再知觉,那即是记忆。记忆的功能要到人类始发达。人类的记忆发达了,便开始有了人心。如此我们可以说记忆是人类精神现象之创始。
②人类又如何能把他对外面物质界的知觉所产生的印象加以保留,而发生回忆呢?这里有一重要的工具,便是语言和文字。语言的功用,可以把外面得来的印象加以识别而使之清楚化深刻化。而同时又能复多化。有些高等动物未尝不能有回忆,只是模糊笼统,不清楚,不深刻,或者限于单纯,不能广大,不能复多。何以故?因他们没有语言,不能把他们从外面接触得来的印象加以分别部勒,使之有条理,有门类。譬如你有了许多东西,或许多件事情,不能记上账簿,终必模糊遗忘而散失了。人类发明了语言,才能把外面所得一切印象分门别类,各各为他们定一个呼声,起一个名号,如此则物象渐渐保留在知觉之内层而转成了意象或心象,那便渐渐融归到精神界去了。也可说意象心象具体显现在声音中,而使之客观化。文字又是语言之符号化。从有文字,有了那些符号,心的功用益益长进。人类用声音(语言)来部勒印象,再用图画(文字)来代替声音,有语言便有心外的识别,有文字便可有心外的记忆。换言之,即是把心之识别与记忆的功能具体客观化为语言与文字,所以语言文字便是人心功能之向外表露,向外依着,便是人心功能之具体客观化。因此我们说,由知觉(心的功能之初步表现)慢慢产生语言(包括文字),再由语言(包括文字)慢慢产生心。达一个心即是精神,他的功能也即是精神。
③人类没有语言,便不能有记忆,纵谓可以有记忆,便如别的动物般,不是人类高级的记忆。当你在记忆,便无异是在你心上默语。有了记忆,再可有思想。记忆是思想的材料,若你心中空无记忆,你又将运用何等材料来思想呢。人类的思想,也只是一种心上之默语,若无语言,则思想成为不可能。思想只是默语,只是无声的说话,其他动物不能说话,因此也不能思想,人类能说话,因此就能思想。□,因你有思想,你始觉证到你自己像有一个心。生理学上的心,只是血液的集散处,生理学上的脑是知觉记忆的中枢。均不是此处说的心。从生理学上的脑,进化而成为精神界的心,一大半是语言文字之功。
④因有语言与文字,人类的知觉始相互间沟通成一大库藏。人类狭小的短促的心变成广大悠久,人类的心能,已跳出了他们的头脑,而寄放在超肉体的外面。倘使你把人心功能当做天空中流走的电,语言文字便如电线与蓄电机,那些流走散漫的电,因有蓄电机与电线等而发出大作用。这一个心是广大而悠久的,超个体而外在的,一切人文演进,皆由这个心发源。因此我们目此为精神界。(节选自钱穆《精神与物质》,有删节)
1.【题目】文中所指“人类的心”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就其功能而言,就是指人的精神。 B.动物也有心,但是模糊简单不深刻。
C.是人的知觉记忆中枢,即人的头脑。 D.从器官来说,是指人的血液集散处。
【解析】依照原文的表述,“有些高等动物未尝不能有回忆,只是模糊笼统,不清楚,不深刻,或者限于单纯,不能广大,不能复多”可见,动物因为没有语言而缺少思想,他们没有“心”。“因你有思想,你始觉证到你自己像有一个心。生理学上的心,只是血液的集散处,生理学上的脑是知觉记忆的中枢。均不是此处说的心”,由此可以判断文中所指“人类的心”,是人类的精神思想。
失分点提醒:回答本题要准确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心”的内涵,它是指人的精神和思想。不是简单的记忆或是头脑,更不是器官。
【答案】A
【考点】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题点】理解词语含义
【难度】中档题
【题型】选择题
【来源】2016年上海市宝山区一模语文试卷第1题
【视频】
2.【题目】文章第①段连用两个“换言之”,分析它们的作用。
【解析】“换言之”就是“换句话说”,把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的语言解释出来。“人类最先应该只有知觉,没有心。换言之,他和动物一般,只能接受外面可见可闻可触捉的具体的物质界”说明人类最先的知觉和动物一样,“只有知觉,没有心”。“知觉转成了记忆,记忆是知觉他以往所知觉,换言之,不从外面具体物质来产生知觉,而由以往知觉来再知觉,那即是记忆”说明记忆是性质,“是由以往知觉来再知觉”。
失分点提醒:回答本题要正确理解“换言之”的作用,是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深入浅出。再具体到内容上,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即“人类最先只有知觉而没有心的道理”。
【答案】连用两个“换言之”更具体说明人类最先的知觉特点以及记忆的性质,从而深入浅出地阐明人类最先只有知觉而没有心的道理。
【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题点】分析词语作用
【难度】中档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
【来源】2016年上海市宝山区一模语文试卷第2题
【视频】
3.【题目】分析第①②段行文思路的特点。
【解析】本文①②段行文思路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人类的心,是如何样发达完成的呢?”之后探究,“人类最先应该只有知觉,没有心”“知觉转成了记忆,记忆是知觉他以往所知觉”“人类的记忆发达了,便开始有了人心”。这是“人类的心”的发展过程。第②段在第一段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人类又如何能把他对外面物质界的知觉所产生的印象加以保留,而发生回忆呢?”然后引出“这里有一重要的工具,便是语言和文字”这样的观点。如此可以看出,两段内容前后衔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
失分点提醒:回答本题要先分析两段分别表达了什么内容,再分析两段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样作者的行文思路就可以总结出来了。
【答案】第①段总述人类的心从只有知觉到形成记忆的发展过程,第②段进一层说明人类形成记忆根本原因(条件)是语言文字。两段文字由表及内逐层深入展开阐述。
【考点】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