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题,约17190字。

  2017届湖南省岳阳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初,人们对于梦和死亡非常困惑,试图给出合理的解释,于是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灵魂是独立的,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离开身体,当人死了就会永远离开身体。亡人的肉身会腐烂消失,但灵魂一直存在。应如何对待这些神秘且不死的灵魂呢?人们的选择是举行祭祀。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祭祀的记载,如“报”“又”“岁”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祈福求吉而举行的。在殷人的头脑中,祖先是令人恐惧的死者,这些人经常制造各种灾祸。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定期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神灵,祈求祝福。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符合:“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增加了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礼记•王制》有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通过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周代创制的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到了汉代,汉儒将孝道思想和祭祖礼仪结合了起来。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孝成为汉王朝治国的重要思想根基。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为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推广到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形成了以家族伦理为核心,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
  汉代以后,祭祖礼仪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但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在祭祖礼仪方面,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士庶阶层的界限被打破,祭祖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朱熹《家礼》的出现,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家礼》是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朱熹考虑到人们举行祭礼时可能遇到的诸多难处,认为不用拘泥于繁琐的礼仪要求。为了保证可操作性,朱熹对传统祭礼进行了提炼,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礼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
  (摘编自《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梦和死亡现象的困惑促使人们去思考,于是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出于对灵魂的敬畏,人们举行了祭祀活动,这是祭祖的源头。
  B.宋代是祭祖仪式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是不同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祭祖的权利,二是形成了祭礼的基本模式。这两者和朱熹的贡献密切相关。
  C.到了汉代,祭祖礼仪和孝道思想结合了起来。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完善了相关理论,对祭祖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D.商王朝祭祖的目的是祈福求吉,其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而周代的祭祖则含有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周代,宗庙设置体现了周天子和同姓诸侯之间的宗法关系,因为就社会结构而言,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B.《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是以手持肉,献给神灵。商朝人举行祭祀活动时的“祭”的含义和这个解释一致。
  C.朱熹《家礼》的出现对中国祭祖礼仪的发展意义深远,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
  D.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多种方式弘扬孝文化,其目的是巩固国家政治统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重要而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举行祭祖礼仪可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B.在周代,人们的社会等级不同,其拥有的庙数也不相同,如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庙,大夫有三庙,士有一庙。
  C.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祭祖礼仪是贵族的特权,庶民不能进行祭祖,这是因为礼在当时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
  D.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我国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报”“又”“岁”等是当时的祭祀性文字。
  【答案】
  1.B
  2.A
  3.C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这两者和朱熹的贡献密切相关”错误,根据原文第六段,“不同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祭祖的权利”是因为“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士庶阶层的界限被打破”,而不是朱熹的贡献。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强加因果,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宗庙设置体现了周天子和同姓诸侯之间的宗法关系”和“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庶民不能进行祭祖”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