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8020个字。
第一单元
1.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了解创作背景。
2.理清抒情线索和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3.理解白杨树的“外形美”。(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树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绿色,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今天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现代著名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在这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时,国民党蒋介石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这种情况下,是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一心救中国”,成为民族解放战争的中坚力量。作家在延安生活了半年左右,对根据地有着深刻的了解,在回到重庆后不久,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篇富有象征意义的散文。
3.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会写括号中的汉字。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dǐ(砥)
恹恹欲睡(yān yān)虬枝(qiú)
婆suō(娑)秀颀(qí)倔强(jiàng)
4.理解词义。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伟岸: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秀颀:美而高。
5.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礼赞”中的“礼”,是个敬词,用在这里表示“恭敬、敬重、尊敬、崇敬”的意思。“白杨礼赞”,也就是“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2)文章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抒情线索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依据抒情线索,给文章划分段落。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2.作者极力地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她的不平凡?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1)外形美:枝干笔直,力争上游;
(2)精神美: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3)环境美:黄绿错综,无边无垠;
(4)象征美: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2.囚绿记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生字词,了解写作背景。
2.把握作者围绕着“常青藤”展开的情节和思想感情的变化。(重点)
3.体会作者对“常青藤”的喜爱之情。(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我们“求”之不得,可有人却偏偏要“囚”住它。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陆蠡(1908-1942),我国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浙江天台人。他更是一名坚贞的爱国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惨遭杀害,时年34岁。
2.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是写于抗战前夕“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卢沟桥事变之时,当时东三省和上海已沦陷,全国笼罩在“国破家亡”的氛围中,作者满怀一腔热忱和对祖国的挚爱,投身到火热的抗战之中。这是作者回忆起一年前在北平暂住时偶遇的一株常春藤,从而引发的联想,写下了这篇鼓舞人心的战斗檄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