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5题,约9410字。

  临渭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试卷类型:A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l20分。答题时间l20分钟;
  2.本试卷分第I卷、第Ⅱ卷两部分;
  3.在答题前,请同学们务必将答题纸上装订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4.所有答案必须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作答,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第1卷(阅读题  共61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精神贫血比饥饿更可怕
  郭震海
  打开网络,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中到处充斥着恶搞、灌水。如果网络是一块抹布,将
  一些无聊的花边新闻和恶搞等挤干净后,剩下的有价值的信息又有多少呢?比如恶搞,除
  部分人借助这种形式发泄心中的不满外,还有一种心态叫“无聊”;少数人借助网络散布
  一些不实传言,除一些“别有用心”者或“恶作剧”者外,暴露出的还有一些无聊的人做了一些“无聊”的傻事。
  有人说,这个年代是个精神空虚的年代,是个充满着空虚和无聊的年代,是个被“感
  官刺激”和“颓废堕落”所包围的年代。这样说有点绝对,不过这种“无聊”“提不起精神”
  式的“精神贫血症”,却在少数人中真实地蔓延着。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当我们的眼睛只盯着上升的GDP的时候,精神上的“GDP”却
  在不断萎缩。收入不公、部分官员腐化堕落、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愈发
  狂热,一些人向往“奢华”变得越来越浮躁,一些人急功近利变得越来越不择手段,“钱”似乎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
  一些人开始迷茫,他们在精神上极度空虚,心灵感觉没有依托,甚至没有理想,没有信仰,心无处安放。这也给一些癫狂、丑恶的东西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前一段报道的癫狂培训,使不少人沉迷于“穿越前世今生”之中。    
  其实,历史曾经给过我们沉痛的教训,19世纪初,清朝社会凭借康乾盛世造就的物质
  文明,腐朽奢华一时间成为社会追求的主流,导致官场黑暗腐败、官吏贪暴无能、军队溃不成军、百姓麻木不仁,结果一场鸦片战争将这个泱泱大国带入到百余年的水深火热之中。
  人类的历史发展,是一部物质生产史,也是一部文化创造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来说,经济是筋骨,精神文明是灵魂。筋骨软弱,就无法坚强独立;同样失去灵魂,就会迷失自我。
  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才能“仓廪实”
  “衣食足”。这里的“仓廪实”和“衣食足”是经济的概念,而“知礼节”和“知荣辱”则是精神文化的范畴。任何时代的进步都离不开高尚精神强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否则将会变得庸俗、低级。只有在高尚的精神文明的牵引下,一个社会才有持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倘若精神空虚,文化庸俗、低级就可能“不打自垮”。精神上的贫血远比饥饿和贫穷更可怕!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4月26日)
  1.下列各句对我国现代社会“精神贫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中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到处都充斥着恶搞、灌水,有人借助这种形式发泄
  心中的不满,还有人发布一些无聊的或恶作剧的信息。
  B.这个年代充满着空虚和无聊,成了一个被“感官刺激”和“颓废堕落”所包围的
  年代。
  C.这些年,收入不公、部分官员腐化堕落、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人们对财富的追求
  愈发狂热,一些人急功近利,“钱”似乎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
  D.一些人开始迷茫,他们在精神上极度空虚,心灵感觉没有依托,甚至没有理想,
  没有信仰,心无处安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到处恶搞,到处恶作剧,才导致了一些无聊的人
  做了一些“无聊”的傻事。
  B.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物质让其坚强
  独立,精神又促使其不迷失方向,二者缺一不可。
  c.当腐朽奢华成为清朝社会追求的主流时,当官场黑暗腐败,官吏贪暴无能、不能
  为民做主之时,清朝社会也就从此走向衰落。
  D.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精神如果空虚的话,就可能会不打自垮,因此,从某个程度上来看,精神的贫穷可能比物质贫穷更可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现今的社会,很多人都是在眼睛只盯着上升的GDP的时候,精神上的
  “GDP”却在不断萎缩。
  B.现代人的迷茫,给一些癫狂、丑恶的东西提供了可乘之机,前一段报道的癫狂培
  训,使不少人沉迷于“穿越前世今生”之中,就是一个例子。
  C.历史曾经给过我们沉痛的教训,但很多人还是重蹈覆辙,仍然在过度地追求物
  质,而忽视精神文明的追求。
  D.只要在高尚的精神文明的牵引下,一个社会就会有持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这
  是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真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席方平,东安人。其父名廉,性戆拙。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隙,羊先死;数年,廉病垂危,谓人日:“羊某今贿嘱冥使榜我矣。”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席惨怛不食,日:“我父朴讷,今见凌于强鬼,我将赴冥,代伸冤气矣。”自此不复言,时坐时立,状类痴,盖魂已离舍。
  席觉初出门,莫知所往,但见路有行人,便问城邑。少顷,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