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00字。
高二语文第一次综合水平测
(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多舛(chuǎn) 睇(tì)眄 蜚(fēi)声文坛 翁牖(yǒu)绳枢
B.翼轸(zhèng) 眼睑(liěn) 户枢不蠹(dù) 参乘(shèng)
C.账簿(bù) 潦(liǎo)水 爽籁(lài) 逡(qūn)巡
D.玉玦(jué) 鹤汀(tīng) 雨霁(jì) 轻飏(yá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风姿 斑驳 休恁的说 天赖 B、恣态 陕隘 辉煌 提练
C、玷辱 酒馔 荟萃 飘渺 D、谗言 角隅 相濡以沫 端祥
3、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一些口语和现代汉语在词义和句式方面都有区别,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A、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
恶:讨厌; 生事:制造纠纷。
B、不时间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
不时间:没时间; 与:给。
C、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
气味:人的气质和风度。
D、且说张委见大尹已认做妖人,不胜欢喜,乃道……
不胜欢喜:不怎么欢喜; 乃:就。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抗击“达维”的斗争中 ,海南人民守望相助,和衷共济,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B、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的教育,这些革命老同志更加老当益壮。
C 、现在这么乱糟糟地没有一个标准,南北口音不一样,一个译者翻成一个样,随心所欲,教读者莫衷一是。
D、时过境迁之后,一些在短期内获得重大奖项的成果却成了明日黄花,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毫无助益或很少助益 。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B.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
C.翌日——也就是看见东西的第二天,我将伴着曙色起床,去看一看那由黑夜变成白天的激动人心的奇观。
D.当我们在山林漫步时,那风声、树声、泉声、鸟声等……在大自然里“合同而化”,使人禁不住为了这天籁之美所陶醉。
6、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并且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
B.辞章问题虽是个形式问题,却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作者的思想作风有密切关系的。
C.谁不喜欢呢?从灵魂的深处,从心里。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
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