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23张,教案约2250字。这是江苏省高邮中学2015年高二语文竞赛系列讲座。
第四讲 古诗词中“月”的意象
语文组:王孝萍
教学目标:解读古诗词中“月”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月”,请学生背诵与月相关的诗句,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意+象=意象
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使“月”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诗人将“月”融于内心,使“月”与情感互为辉映,营造出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因而在不同的作品中,“月”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不尽相同。
二、古诗词中“月”的意象的解读
1.月悬中天引思情
思乡怀人是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离人的眼里,月亮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朋的无限思念。
李白“举头望明月”时就会“低头思故乡”。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诗中的“月”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浓浓乡愁的意象了。
在古典诗词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杜甫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例如《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哪两句?
明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作者偏要说说“月是故乡明”?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微妙的、近乎偏执的心理?试联系本诗作分析。
明确:战事频仍,亲人四散,音书难达,生死难料。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这种心理恰恰表现了此时作者对故乡的特殊情感。
2.月生东山伤孤寂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文人常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寄寓了他们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中那一个词可以表明诗人的情感?
明确:独。
诗人主要运用哪种表现手法来抒写自己的孤独之情的?请结合诗歌分析。
明确:反衬。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