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题.约6400字。
广东佛山石门中学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科
中段考试题
(全卷共9页,供高一全级使用,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Ⅰ 阅读鉴赏(49分)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31分)
(一)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错一个字该句不得分。)
1.补写出下列古诗文的空隙部分。(共6题,共可选3题作答,若多答或全答,则只选所答的前3题给分)
(1)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 。(《诗经·氓》)
(2)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短歌行》)
(3)不抚壮而弃秽兮, ? ,来吾导夫先路。(《离骚》)
(4)迢迢牵牛星, 。 ,札札弄机杼。(《迢迢牵牛星》)
(5) ,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静女》)
(6) ,又重之以修能。 ,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B.“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人忧伤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C.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紧接着直抒离愁,表达了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
D.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
3.诗中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分)
4.这首诗的景物色调变化很大,前面是“红叶青山”,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面,后面却是“满天风雨”,景色凄迷。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4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5.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小姑始扶床 睡觉的卧具 B.勤心养公姥 公公婆婆
C.君既若见录 被 D.逆以煎我怀 使……煎熬
6.把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墨 池 记
曾 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