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8道题,约14580个字。
南昌三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三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宗
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古代中华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
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政治身份与
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
和传统。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就是宗法性社会。这里所说的“宗法性社会”
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无褒贬之意,乃是指以亲属关系为其结构、以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
则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在宗法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
关系,政治关系即是宗法关系。故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
范。这样一种社会,在性质上近于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关系的特点是在
伦理关系中有等差、有秩序,同时又有情义、有情分。因此,在这种关系的社会中,主导的
原则不是法律而是情义,重义务而不重权利。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脱胎于古宗
法社会而来,是不错的。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差别,但三代以来也发展着一
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气质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在历史进程中经由王朝对周边方
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而这种气质在西周开始定型,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为
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这种文化气质在周代集中表现为重孝、亲人、贵民、崇德。重孝不仅
体现为殷商时期繁盛的祖先祭祀,在周代礼乐文化中更强烈表现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
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热爱,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这种强调家族向心性而被人类学
家称为亲族连带的表现,都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一种价值态度。从而,这
种气质与那些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与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的满足的取向有很大
不同,更倾向于积极的、社会性的、热忱而人道的价值取向。
在孔子与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气质方面,与西周文化及其走向有着一脉相承的连续性
关系。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孔子对周公的
倾心敬仰,荀子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都早已明确指明儒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说,西周礼乐
文化是儒家产生的土壤,西周思想为孔子和早期儒家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政治哲学、伦理
德性的基础。同时,西周文化又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经历了巫觋文化、祭祀文化而
发展为礼乐文化,由原始宗教、自然宗教发展为伦理宗教,形成了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产生
的深厚根基。更向前溯,从龙山文化以降,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在政治文化、
宗教文化、道德情感等不同领域逐渐地发展,并在西周开始定型成比较稳定的精神气质,这
种气质体现为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天民合一
的存在信仰、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因此,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具有一种内在的
联系,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
的精神气质,儒家的价值观也就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选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世界上其他一些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相比,在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出现了罕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
B.商、周时期,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形成了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C.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表明,虽然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不同,但三代以来发展着一种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的连续性的气质。
D.宗法性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它是以亲属关系为社会结构并利用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来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宗法社会,社会关系表现出家族化的特征,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相互等同,宗法的亲属关系可以规范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
B.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其主导原则是情义而不是法律,重义务而不重权利,
而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从古宗法社会脱胎而来的。
C.“重孝”是中国文化气质的重要内容,它形成于周代,主要表现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人际关系的热爱以及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
D.早期中国文化的连续性气质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在西周开始定型并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是西周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对孔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文化气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与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和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满足的价值取向相比,古代中国人强调家族向心性的处世态度更有价值和意义。
C.文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在西周文化之前,早期中国文化就经历了中原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
D.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时代初期以来文化自身连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三代传衍的传统及其养育的精神气质,因而儒家价值观成为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主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刚中,字时亨,饶州乐平人,博览强记。绍兴十五年,进士第二人。故事当召试,秦桧怒其不诣己,授洪州教授。桧死,召见,擢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孝宗为普安郡王,刚中兼王府教授,每侍讲,极陈古今治乱之故,君子小人忠佞之辨。迁中书舍人,言:“御敌今日先务,敌强则犯边,弱则请盟。今勿计敌人之强弱,必先自治,择将帅,搜战士,实边储,备器械,国势富强,将良士勇,请盟则为汉文帝,犯边则为唐太宗。”上韪其言。会西蜀谋帅,上曰:“无以逾王刚中矣。”以龙图阁待制知成都府、制置四川。时吴璘累官阀至大帅,其下姚仲、王彦等亦建节雄一方。惟刚中检身以法,示人以礼,不立崖堑,驭吏恩威并行,羽檄纷沓,从容裁决,皆中机会。敌骑度大散关人情汹汹刚中跨一马夜驰二百里起吴璘于帐中责之曰大将与国义同休戚临敌安得高枕而卧璘大惊。又以蜡书抵张正彦济师。西师大集,金兵败走。方议奏捷,刚中倍道驰还,谓其属李焘曰:“将帅之功,吾何有焉。”焘唶曰:“身督战而功成不居,过人远矣。”成都万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