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小题,约13170字。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17届)
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卷
命题人:石顺翠
说明:
1.本试题答案必须全部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不计分。
2.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节日之魂在人心
余荣华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与父亲节相连。一中一洋,两个节日,让小长假分外热闹。
先看端午节。粽子的“甜咸之争”,如同豆腐脑的“甜咸之争”一样,一直是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每至端午,必然兴起。今年端午,又多了一个“能否互祝快乐”的新争议。有文章说,端午本是个祭祀节日,是个悲壮日子,不宜“互祝快乐”。一时网络转发,众人瞩目。
再看父亲节。舶来的节日流行开来,对父爱的颂扬和感恩,在这一天里席卷网络。平素不善对至亲表达情感的国人,找到了一个契机,在微博微信上回忆与父亲相处的细节,秀出父亲最帅的照片,离家远行者则感慨一年难见父母几面。但网络毕竟取代不了现实,有人戏谑地说:“网上孝子多,父亲不上网。”
冷静想想,端午“快乐之议”大可不必。端午节源自祭祀或源自辟邪的说法古已有之,人们至今每到端午总会想起爱国忧民、怀石投江的屈原,褒扬其精神,称颂其才华。但这并不妨碍端午成为一个值得庆贺的节日,热闹的龙舟和美味的粽子,从来就是孩童的最爱,宋代苏轼诗句即称端午为“佳节”,道一声“快乐”又何妨。
至于甜粽子、咸粽子一定要分出高低,辨明正宗的“甜咸之争”,更属无趣。大江南北,各地特色物产、饮食习惯不同,粽子从外包装到馅料品种“各有所爱”,自然正常。有专家介绍,最早人们只用白米包粽子,无所谓甜咸,直到明代之后才出现馅料。
粽子从不咸不甜到有咸有甜,端午从祭祀辟邪到欢乐节日,正说明传统节日在与现实的互动中,实现了源远流长的代代传承,也随岁月流转推陈出新。尽管各地龙舟样式有不同,粽子馅料不一样,但每至端午,粽香飘南北、千江竞龙舟,正是中华文明厚重和丰富之体现。
节日之魂在人心。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无论在哪里,无论是否吃了粽子、赛了龙舟,想到最多的是家人,是祈福的传说,是屈原上下求索的历史,是“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这种共同的情感,决定了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属性。
父亲节亦是如此。中国人极重孝顺之道,但向来缺乏对父母直抒胸臆、表达情感的习惯。父亲节、母亲节的流行,正补上了这一缺憾。在这一天里,有回顾、有思索、有表达,人们对于“如何做好儿女”“如何当好父母”,必会有新的感悟。当这种感悟不止于网络、不止于当日,“孝道”也会增添新的内涵。
在这种意义上,将各种“洋节”的流行视为洪水猛兽,大可不必。更需关注的是,怎样让传统节日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我们已经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和春节一起正式列入法定公休节日。但如何将传统节日的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对接民众内心的情感需求,还需更多努力。
(《 人民日报 》(2015年07月02日 )
1. 下列各项关于“端午节”以及引发的争议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 端午节时粽子的“甜咸之争”一直是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而今新增了“能否互助快乐”的争议,这一争议则让网络跟着热闹起来。
B. 有人认为端午本是个祭祀节日,是个悲壮的日子,不宜“互祝快乐”;但也有人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道一声“快乐”也无妨。
C. 端午节粽子的“甜咸之争”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人们起初只用白米包粽子,无所谓甜咸,明代出现馅料后才出现“各有所爱”的现象。
D. 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都是祈福的传说,是“国泰民安”的家国情怀,正是这种共同的情感,决定了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端午节与父亲节这两个节日一中一洋,都颇受人们青睐,端午节能够增强国人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父亲节则表现出亲情孝顺的特征。
B.父亲节时,不善对至亲表达情感的国人,通过在网络上回忆与父亲相处的细节,表达对父亲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偕,字次公,坊州中部人。偕少从种放学于终南山,举进士,释褐坊州军事推官 ,知汧源县,再调汉州军事判官。
在官,数上书论时政,又上所著文论。时郭皇后废,偕与孔道辅、范仲淹力争。道辅、仲淹既出,偕止罚金。乃言愿得与道辅等皆贬,不报。富民陈氏女选入宫,将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