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4020字。

  绝密★启用前
  注意事项:
  2017 届柳州铁一中学联考试卷(二) 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
  ——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
  《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经典的关注。同 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
  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 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 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 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 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 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 “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 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 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 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 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 达默尔如是说。
  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 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 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 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 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 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 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 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 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 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
  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 爱”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 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因为离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 爱”,“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何摆正“可信”与“可 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选自《人 民日报》)
  1.结合原文,下列界定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 B.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属于经典产 生的特定的“视域”。 C.后世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以及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属于一定的“视 域”。
  D.经典作家特定的“视域”与读者一定的“视域”融合,就叫做 “大视域”。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 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 会黯淡。 C.从考古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 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 D.从历史哲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 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3.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经典产生的特定“视域”与后世读者的“视域”是有区别的,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处于相 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 B.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因而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 不断扩大,路径也会不受约束,越来越多。 C.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种路径之间,可以是相互融合的,也可以是彼此得兼的。 D.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 “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 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 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 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