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12040字。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月考试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境论的重生
彭锋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它与美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对于这个问题,既可以通过追溯中国美学史来回答,也可以通过与西方美学的比较来回答。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和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正因为如此,叶朗认为,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蔡元培看到了艺术和美育所具有的宗教功能,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 2015年05月12日《 人民日报 》)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说明了象与形的区别。
B.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的区别。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
C.意象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所以它是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
D.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形象表现为客观的形状,也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是非现实的。
B.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通过意象区别开来。因为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
C.意象是审美对象,而意境根据“境生于象外”的说法,境不是个别的象,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是超越于物象之外的。
D.意境高于意象,也就是说意境是意象的高级形态,具体的意象与非对象化的意境相比,更加抽象和虚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使人超越有形的局限,从而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历史、宇宙的哲理性感受和领悟。
B.意境能通过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这说明意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
C.意境具有象外之象所蕴涵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可以说,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D.意境不仅是虚灵的,而且是超越的。它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
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