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道小题,约10380字。
华容一中2016年下高一年级十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9分,每小题3分)
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象大概。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车帚”、 “金殿”、 “玉颜 ”、“寒鸦”、“日影”、“团扇”、 “徘徊”等等,在独立是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的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个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来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的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来,诗的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象到团扇的典故。不过他自然也可以想到她和团扇的类似。
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长信怨》的“寒鸦”是实例,鸦是否能寒,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我们觉得它寒,便是设身处地地想。不但如此,寒鸦在这里是班婕妤所羡慕而又妒忌的受恩承宠者,它也许是隐喻赵飞燕。
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班婕妤好自比“团扇”,就是托物的实例。“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想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
B.创造的想象是用已有的意象重新配合来创造艺术,再现的想象则是通过再现以往的意象来独立创造艺术。
C.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D.造的想象心理作用分为分想与联想,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选择就是创造,诗有时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做成。
2、下列从创造的想象角度对王昌龄《长信怨》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在独立时都不是创造的想象,可见《长信怨》的创作不一定用创造的想象。
B.“怨”,是一个抽象的字,而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却运用创造的想象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怨”的情境,从而完成了一次艺术创造。
C.诗中“团扇”这一意象的使用,在班婕妤的笔下起于类似联想,而王昌龄诗中则起于接近联想,所以同一意象不同的作者使用时可以有不同的类型。
D.班婕妤没有将君恩的中断与失宠之悲直接表露,而以“团扇”自比,托物以言其志,这也是一种创造的想象。
3、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古时词中不属于“拟人”的一项是(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22分)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