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单元测试题全集(共5份)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测试题.doc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题.doc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测试题.doc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测试题.doc
高中语文必修四综合测试题.doc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技”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萨罗的嫉性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们的坚毅反抗精神。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中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和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
B.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典型人物,这种人物具有脸谱化的特点。
C.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更为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人物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D.关汉卿和莎士比亚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和后来的双主角或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完全不同,充分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
2.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同。下面与之有关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人物悲剧的客观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表现人物悲剧的主观性。
B.关汉卿戏剧中的人物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剧中人物陷入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
C.关汉卿戏剧往往安排一系列来自于社会环境方面的病态恶行造成主人公悲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没有此类刻意的安排。
D.关汉卿的戏剧反映了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而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部悲剧虽然中心人物分别是一对情侣,但仍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法。
B.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因此他的戏剧中所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测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者。”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及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雨温柔,缠绵诽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节选自赵伯陶《宋词的文化品格》)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词的双重文化品格是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其音乐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B.词又称“长短句”,是就它由古近体诗的整齐句式演变为参差错落的句式而言的。
C.词作者在填词时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而对于词的内容却较少顾忌。
D.词在咏史言志时,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表现情感更丰富、更深刻。
2.下列关于“宋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的特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即倚声填词。
B.词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即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
C.词不仅长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并且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D.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语言要通俗,不宜晦涩艰深,而要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3.下面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测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人类钟情于交往超过任何其他活动,这或许是本能赋予我们的。友谊各种各样,通常由欲望、利益、公众或私人的需要建立和维系。因此,越是掺杂着其他的动机、目的和利益的友谊,就越难有其美好和真诚的东西,也就越无友谊可言了。父子之间没有友谊,因为孩子对于父亲,多半是尊敬。友谊需要交流,父子之间差距最巨大,难以有这种交流,也许还可能伤及父子间天然的义务。父亲不应向儿子袒露所有内心的秘密,以致父子间产生不适宜的关系;同时儿子也不能责备和指出父亲的错误,这是友谊最重要的职责。
男女的爱情也不属于友谊之列。尽管爱情的火焰更活跃、更炽热、更勇猛,但它让我们处于紧张之中,有时是一种想急切去追求得不到的东西的狂妄。然而友谊却是一种普通的温热,它平稳宁静、持久不变;它温柔平和,不会让人感到伤痛和难受。
爱情倘若进入友谊阶段,也就是说,进入彼此赏识阶段,它便会慢慢消退,进而消逝。友谊在得到之后便会进一步滋长、健壮、发展,因为它是精神上的,心灵也会由此而得以升华。友谊除了自身之外,不涉及其他任何的交易存在。
友谊实际上是由心灵相通的机遇相联结的频繁交往和亲密无间。
罗马执政官在处死提比略•格拉库斯之后,继续迫害与他相识的一些人,他最要好的朋友凯厄斯•布洛修斯便是其中之一。莱利马斯当着罗马执政官的面,问布洛修斯愿意为朋友做些什么,布洛修斯的回答是一切事情。莱利马斯又说:“什么?一切?如果他要你烧掉我们的神庙呢?”布洛修斯反驳说:“他绝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但他坚持这样要求呢?”莱利马斯接着问。布洛修斯答道:“那我会照办。”
谴责他言辞的人,并不懂其中的秘密,也不知道布洛修斯所持的看法。实际上他们俩相交甚深,由于深交,他们互相信任,互相钦佩。让道德和理性来引导这样的信赖,你就会发现布洛修斯应该这样回答:“假如我们的行动和思想不一致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再是朋友。”
千万不要把普通的友谊和这里的友谊相提并论。对于一般的友谊,人们像提着智慧的绳索小心翼翼地前行,绳索须小心地呵护才不至于出现可能的断裂。“爱他时,就要想到有一天你会恨他;恨他时,又要想到你可能会再次爱他。”奇隆这样说道。这一规则对崇高的友谊而言是极其令人厌恶的,可对于普通的友谊来说,却是非常必要且有益的。对于后者我们必须用上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哦,我的朋友们,世上并没有一个是朋友。”
恩惠和利益孕育这普通的友谊,然而在至高无上的友谊中,却找不到它的踪迹,因为我们的意志已完全交融。在必要时,我们会得到朋友的救助,我们也不会因为自己尽了什么职责而感到庆幸。朋友这样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朋友间没有了义务的感觉,他们所讨厌的引起分歧和争端的字眼,如利益、义务、感激、祈求等等都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其实,他们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共同拥有的。他们行动一致,依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他们是一个灵魂占据两个躯体,所以他们之间不能给予或得到任何东西,这就是为什么立法者们为使婚姻与这神圣的友谊有某种想象上的相似,而禁止夫妻双方相互馈赠。
普通的友谊是可以分享的。你可以欣赏这个人的美貌,那个人的风流和智慧;你也可以喜欢这个人慈父般的胸怀,那个人兄弟般的情谊,如此等等。然而至高无上的友谊却统领和控制着我们的灵魂,是不可以和别人分享的。假如两个朋友同时求你帮忙,你会帮谁?假如有两个人要求你做的事性质相反,你将听谁的?独一无二的高尚的友谊会解除所有的职责,免除所有的义务。
古人米南德认为,只需遇见朋友的影子便算是幸福的了。
(选自《蒙田随笔集》中的《论友谊》,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友谊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建立在各种外在需求之上,这或许是本能赋予我们的。
B.在父子交流的过程中,父亲不能向孩子诉说内心的秘密,以避免产生不适宜的关系。
C.勇猛、炽热的爱情区别于温柔、平和的友谊,它一旦进入友谊阶段,便会慢慢消逝。
D.立法者希望婚姻与至高无上的友谊相仿,没有恩惠和利益,因而禁止夫妻间的馈赠。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合理的一项是
A.爱情不属于友谊之列,相爱的双方有时会互相伤害,这是人们追求友谊的缘故。
B.作者用布洛修斯愿为朋友火烧神庙的事例来证明友谊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
C.那些真正得到至高无上友谊的人,能够共同拥有彼此之间的思想、观点和荣誉。
D.假如两个朋友同时求你帮忙,你帮了其中的一个,说明你们之间存在崇高友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惠和利益孕育这普通的友谊,普通的友谊是可以分享的。
B.心灵相通、亲密无间的友谊不同于普通的友谊,需要人们有智慧地、小心翼翼地呵护。
C.至高无上的友谊是心灵相通的,它统领和控制着我们的灵魂,是不可以和别人分享的。
D.至高无上的友谊,他们的交往不存在恩惠和利益,他
人教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测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的现代舞还是现代的中国舞
许锐
对于今天中国现代舞的发展,有两个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一是越来越多的现代舞作品呈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意识的借鉴与学习,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舞蹈作品中出现了超出传统范畴的创新发展;二是历经30多年的发展,中国现代舞仍然更多处在非主流的边缘地带,并未获得相应的地位与影响。
我有两位朋友都曾表达过对现代舞的困惑。一位是美国的演出经纪人,她在推介中国的现代舞到西方去的时候,经常会碰到相当一致的要求——中国的演出团体会说:“我们一定要带真正‘中国的’舞蹈出去!”国外承接演出的团体也会说:“我们一定要请真正‘中国的’舞蹈来!”这样的话听多了,她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中国的”舞蹈呢?还有一位从事了数十年现代舞创作的著名编导,近来努力地告诉别人自己其实是一个中国舞编导,因为她深深地感到,顶着“现代舞”三个字很多时候并不是光环,反而会给别人认知自己的作品带来很多限制和误解。她戏谑般的辩解只是一种无言的反抗,并不能解决现代舞在当下社会的认知与接受困境。
在此可见“中国”和“现代”被人为地割裂了,这种认知导致了相当特殊的中国“当代舞”概念的出现。另起炉灶的中国“当代舞”强调“中国”属性,在创作上又受到现代舞影响,成为一个身份模糊、难以被传统舞蹈界定的种类。它在近年来的重要舞蹈比赛中扩展非常迅猛,却又偏偏把“现代舞”排斥在外,使后者只被看做是移植到中国的一种西方艺术,挤压了现代舞原本就不开阔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无论是“现代舞”还是“当代舞”,都同时包含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成分,都是现当代时态里中国舞蹈的“文化混合体”,并无质的区分。一位华裔美籍舞蹈家在观看了国内舞蹈比赛中的当代舞剧目后,惊讶地感叹这在国际上应该是代表独特中国特色的现代舞。而在某个国际当代舞创作展演论坛上,一位英国学者质疑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导来参加当代舞创作是否合适?结果她的质疑不仅遭到很多舞蹈界同行的反质疑,而且由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导创作的当代舞作品最终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由此可见,我们对现代舞的认知偏于狭隘,以至于有些人谈“现代舞”色变,现在到了该拆除现代舞观念上的藩篱的时候了。
本文绕口令一般的题目是中国现代舞的迷思困境,其实也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一直面对的问题。从痛彻骨髓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端本就带有在西方文化影响与冲击下被动回应的成分,现代化成为积弱中国一个挥之不去的目标。而一个现代的中国必然是自信自立于传统文化之上的中国。台湾和香港的现代舞虽然更早受到西方影响,却没有妨碍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呈现。“云门舞集”的林怀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了《水月》《行草》等一系列佳作。面对那熟悉又陌生的舞蹈样式,已经没有人在意“传统”或“现代”的判断,也没有人怀疑是否“中国”。这说明,接受西方文化不是以否定自己为代价,立足传统文化也不意味着自己一家独大,只有更加开放而真诚的创作,才能创造属于今天中国的舞蹈艺术。她应该根植于但又不拘泥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她应该熟悉而又陌生,她应该得到今天观众的宽容与接纳,她更应该融入现代,融入世界。
国家大剧院举办“中国舞蹈十二天”的演出季,只有“中国”二字,现代、传统、民族等字眼消失不见,却又在风格迥异的演出剧目中无处不在,各擅胜场。我们看到的,不都是“中国的”吗?“中国的现代舞”和“现代的中国舞”最终需要走向融合,而不是彼此排斥,只有融合才能开创一个更包容更宽广的发展空间。认知上的“解套”不仅能够形成合力,激发出更大的创造性,也能够激励创作者将中国文化的魅力真正渗透到现代舞的创作中来,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舞蹈艺术的风采。
(2014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舞出现的两个现象说明,现代舞作品与中国传统舞蹈作品相互影响。
B.美国的演出经纪人在推介中国的现代舞时碰到的情况,说明她对“中国的”舞蹈的困惑。
C.从事“现代舞”创作的著名编导,在告诉别人说自己其实是一个中国舞编导,这说明了他对现代舞的困惑。
D.今天舞蹈界种种现象表明,“中国”和“现代”被人为地割裂了,相继也就有了中国“当代舞”概念的出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舞”既强调“中国”属性,在创作上又受到现代舞影响,因此和现代舞有密切的关系。
B.“当代舞”把“现代舞”排斥在外,“现代舞”成了移植到中国的一种西方艺术,失去了它的发展空间。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综合测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素食传统的国学蕴涵
王汐朋
素食在中国有深厚的传统。《墨子》记载:“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清人孙诒让注:“素食,谓食草木”。素食又称“蔬食”,《礼记》曰:“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东汉郑玄注:“草木之实为蔬食”。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深切地从动物生命身上直接体认这种思想,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孟子》最初表达了这种思想:“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宋儒程颐否定了动物天生作为食物的观点:“一说天生禽兽,本为人食,此说不是。岂有人有蚁虱而生耶?”(《河南程氏外书》卷八)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鸟兽与人同本而至亲,“知识灵明,其去人盖不远矣,其知痛苦亦甚矣”,主张戒食动物,并预言未来世界一定是素食的社会。
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只有默会了鸟兽的疼痛恐惧与我的疼痛恐惧是同一个疼痛恐惧,鸟兽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是同一个生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方才会有发自情感深处的呼应。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早期中国对动物的道德化,不唯赋予各种动物以特定德性,亦将动物纳入一个道德谱系中,是一种深层次的宇宙图景的精神化。《大戴礼记》中有一个本体意味的万物谱系:一般动物(毛羽介鳞)和人同处于自然世界,麟凤龟龙等祥瑞动物(简称四灵)与圣人处于更高的神圣世界;平行的双层世界又有垂直的投射关系,四灵是动物之精,圣人是人之精。在哲学意义上,四灵象征从一般动物抽象出的超越的德性实体,圣人表示从人抽象出的超越的完善人格。《春秋繁露》还记叙了四灵出没的条件:为政者若爱惜、恩惠动物时,四灵便作为令人崇敬的祥瑞象征而出现;若残酷对待动物时,四灵便会隐退,并出现令人畏惧的自然灾难。在此意义上,敬畏四灵和爱惜动物不是对两种对象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而是内外贯通的关怀:对动物的爱惜,就是对四灵的敬畏;怀敬畏之心去施行爱惜,以爱惜之举来表达敬畏。
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对中国思想有深切领悟的法国先贤史怀泽,曾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不过,“敬畏生命”落实到动物后是同情,与古代中国对祥瑞动物的敬畏之心是有区别的。换言之,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动物并不具有神性。这不难理解,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只有上帝才具有唯一的神性位格。而在古代中国,至上神“帝”早在周代既已取消,祥瑞动物作为“帝使”是德性的神圣象征。在此意义上,敬畏的真正对象不是四灵,而是为四灵所代表、为自然生命所承载的德性本身。
(2016年08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从《墨子》和《礼记》的记载中证明了这一点。
B.中国与西方饮食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饮食以谷物和蔬菜为主,西方则以肉食为主。
C.中国古代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这种对动物的爱惜、同情、敬畏之心是古代中国独有的精神特质。
D.古代中国主张把对待人的道德情感扩大到对待万物上,这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重要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天下》中“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说法,印证了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的观点。
B.在如何对待动物的生命这一问题上,《孟子》表述得更直接,要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
C.晚清康有为认为“鸟兽与人同本而至亲”,他否定了动物天生作为食物的观点,主张戒食动物。
D.“浑然与物同体”就是说人与天地万物本来就是浑然同体的,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