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000字。
高中毕业会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张陈
《漫话清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7题。
在历史上被称为清高的人中,陶渊明大约要算突出的了。他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现在有新解,姑兰勿论),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以“力耕”谋取“衣食”。这种情况与富贵绝无因缘,在古人心目中乃成为纯正的清高。
      不过,从陶渊明这个清高模式来看,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固然决定了他是否有清高之“实”;但如果在“实”之外还能享有清高之“名”,那就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才行。陶渊明除了真正清高之外,还能写一手好诗,用来言志抒情,因而实至名归,成为清高的典型。其后,像林和靖、倪云林等人,也都因具有才艺专长,才成为著名的清高之人。例如林和靖“梅妻鹤子”,隐居杭州孤山,固然很清高;但也要写出“疏影横料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的味梅绝唱,才能成为名人。倪云林隐居无锡惠山,为人有.如隆癖,但他的画脱尽烟火气,确有独特风格,所以连怪癖也一同被传诵了。当然,真正清高的人是根本不在乎成名的。想无名而终于有名,其原因大概一则因为历史需要树立清高的样板,而这类样板又只能通过才艺成果的传扬来树立;假如无所表现,也就无从传扬了。二则因为有才艺本可做官,而他们竟然不做,这才证明是真正的清高。至于那才艺是否适合做官的要求,古人往往是不加深究的。在他们心目中,好像认为只要有才便可以做官。
 1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 姑置勿论:                   
 ② 梅妻鹤子:                   
③ 实至名归:                    
④ 烟火气:                      
2、在语段中 ,作者说{“在历史上被称为清高的人中,陶渊明大约要算突出的了”。这句话去掉“大约”行不行,为什么?
答:                                                                      
3 .作者认为陶渊明的{“清高模式”是怎样的一种模式?
答:                                                                          
4 .文章以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为例,要表达的观点或见解是什么?
答:                                                                         
5 . “历史需要树立清高的样板”,而这类样板又只能通过才艺成果的传扬来树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6 .试结合语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及联系,分析“才艺• 做官• 清高”三者的关系。
7 .谈谈你对“清高”的认识。(不少于50 个字)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一11题。
   ①江水是菊黄色的,那江水里流动着的莫不真是晋朝的菊花?
    ②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院中那两厢曾经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只偶尔还露出残的黄色。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这地方真个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黄菊乡”。我依然走在菊的意韵之中,初冬那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和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
    ③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存传后世的文人们的自珍和清高之气。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少时就有猛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而且,他也做官,只是受不了官场那种腐气,那般骄奢淫逸。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他就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弓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
    ④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像,高丈余,乌石所镌,给人一股子凛凛不可侵犯的傲然。真正的陶渊明当然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得没饭吃,没酒喝,甚至乞讨过,那样子一准佝偻。哪能有如此威风?但我却懂得塑者的匠心:他并不只是雕塑东晋的那个人,而是塑他冷傲的气质。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几缕亲近。他似乎有话要说,却欲说还休。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
    ⑤在史书上,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石崇、王恺斗富,让侈浊之风登峰造极。陶公就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之极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个奢腐王朝的浊臭呢?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来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
    ⑥苏东坡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 东坡大抵是闻过陶渊明的菊花味,不仅闻过,而且深深地闻过,他在《水龙吟》中言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常在。” 陶公或真未死,若真未死,当在菊花之间,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滔滔菊江和无期无尽的岁月。
    ⑦祠不大,却修葺得很好,在江边一块高地上。祠后有塔,曰“秀峰塔”,另有一塔在不远处,叫 “天然塔”被称为“江流双塔”。祠与塔构成了一种沉重而冷肃的气氛,在江边, 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
    ⑧陶公安在?问菊,菊却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
8.第②段中“菊花的意韵”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字数不超过50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在泥土中寻找诗句。(字数不超过15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字数不超过25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⑤段中说陶公的菊花的清气“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根据文意,这种影响实际表现在两个方面,请加以概括。(字数都不超过15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以菊花贯穿全文,但菊花的含义不尽相同,有时它作为一种象征,有时它仅指客观实物。
B 文章的开头,从“江水”入手,不仅引出“菊花”这一线索,而且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C 作者说:“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意思说,在那样的时代,即使陶渊明也不能免俗。
D 第②段说:“盛开的菊花都败萎了”,第⑦段又说祠与塔“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是文章的不严谨之处。
E本文不重行踪,重抒情,在对陶渊明的追思中蕴含着对现实的深深感慨。
(二)美文链接,完成12——15题
何处觅清高? 
刘志琴
“清高”,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如今已难见踪影,试看时下的行文,不论是长篇、短论、散文、随笔又有哪篇、哪句言清高?时过境迁,无可奈何花落去,“清高”已经随着岁月流失了。
      要说“清”字,中国人对此情有独钟是毫无疑义的。在中国人的词汇中,许多美好的称誉,往往是清字当头:卓越的才能是清才,志行高洁的称清士,儒雅的文章称清文,廉洁奉公的官员称清官,纯洁的友情为清交,还有清秀、清名、清醉等等,凡属令人敬重的人品、举止,物性、事理,几乎都要冠上一个“清”字。“清”字再加上“高”字当属顶量级的称誉吧,不然,它曾是压在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重负。
      远在半个世纪以前,中国知识界就已开始了没完没了的运动,从五十年代初批判育也牧的《 我们夫妇之间》 攀始,就把知识分子那种温情脉脉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加以鞭答,由此揭开知识分子改造的序幕,接踵而来的批判胡风、反右派、拔白旗、反右倾、十年浩劫,矛头不仅指向时政言论,就连温良恭谦让的性情,温文儒稚的风貌也在扫荡之列,致使那些素来洁身自好的,不争名于市的,不轻言附众的,不太随和的,不耻奉承的等等具有个性的知识分子,纷纷以清高进行自我批判。很显然,这“清高”在社会典论中已是贬词,与褒词早已绝缘。然而贬是贬,却又是臭豆腐一块,虽臭亦香,因为这清高与政治立场错误相比,是轻量级的,不会伤筋动骨,检讨检讨容易过关,因此不论是真清高,假清高,一旦要做思想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