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同步检测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居里夫人传》同步检测.doc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巩乃斯的马》同步检测.doc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跑警报》同步检测.doc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箱子岩》同步检测.doc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崔杼弑其君》同步检测.doc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段太尉逸事状》同步检测.doc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鸿门宴》同步检测.doc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淝水之战》同步检测.doc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我的回忆》同步检测.doc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同步检测.doc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4分)
①这是一项重要的科研________。
②英雄的事迹________着一代代青年努力学习,认真工作。
③学生犯了错误,家长不能一味地________。
A.成果 鼓舞 袒护 B.结果 鼓舞 袒护
C.结果 鼓动 保护 D.成果 鼓动 保护
解析 本题考查从词的褒贬义方面辨析近义词的能力。首先从第①处看,“成果”指取得的成绩、成就,是褒义词;“结果”则没有什么褒贬的意义,是中性词。结合语境,可选“成果”。再从第②处看,“鼓舞”指使别人振作起来,增强信心,鼓足勇气,是褒义词;而“鼓动”是中性词,既可用于好的方面,激发、动员别人做好事,又可用于坏的方面,挑唆、怂恿别人做坏事。显然此处应选“鼓舞”。第③处“袒护”指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或保护,是贬义词;而“保护”既可用于好事物,也可用于坏事物,是中性词,结合语境,应选“袒护”。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4分)
A.长江三角洲的各个城市在近几年有了飞速的发展,市镇领导们在城市规划、文化建设等方面处心积虑,集思广益,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4分)
①学校为全体高三教师配备了一批最新的教学工具用书,________大大提高了老师们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②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这种转向________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促成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动因和社会背景。
③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________使“想出名”这一难登大雅之堂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A.从而 固然 以至 B.进而 固然 以致
C.从而 纵然 以致 D.进而 纵然 以至
解析 “从而”,前后为因果关系。“进而”前后为递进关系。“纵然”表示假设关系,“固然”表示转折关系。句②后面有“但”出现,应为转折关系。“以至”和“以致”都可以带出结果,但“以至”还有层进的作用。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4分)
A.调查表明,解决了在全球化语境中自身文化定位问题的中国国产电影犹如明日黄花,依然魅力不减,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
B.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让一些国家猝不及防。特别是一些银行业发达但是经济实力又相对较弱的国家更是首当其冲,冰岛就濒临国家破产。
C.雅典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射出最后一枪时歪打正着,击中别人的靶子。今年北京奥运会上,埃蒙斯的最后一枪又大失水准,仅4.4环,再次断送金牌。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青年》创刊于一九一五年,这是现代中国文化运动的纪程碑。
B.胡适翻译的小说,如都德的“柏林之围”,也是文言体的,连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也还是用文言体写的。
C.我们从文章风格的发展上看,他是比其他作家更跨远了一步,一开头便采取写实主义的笔触了。
D.小说里用姓“孔”来影射“孟”字,本来也是平常,又因孔字联想到描红纸上的名子,拿来做他的诨名,妙在半懂不懂,比勉强生造两个字要好得多了。
答案:B
提示: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4.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小心翼翼,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B.鲁迅是直截的从书本上和社会上看了来的,野史正史里食人的记载,食肉寝皮的卫道论。
C.鲁迅在本家中间也见过类似的人物,不过只是一鳞一爪,没有像他那么整个那么突出的,所以就描写了他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4分)①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问题,但语言表达欠洗练也是不容________的一条。
②床上被子________地拖到潮湿的地上,两张椅子上乱堆着一些脏衣服和杂物。
③这种谈话,不仅常常得到比读书更重要的学问,还可以互相________,使自己想到许多闭门读书时想不到的问题。
A.忽视 凌乱 启发
B.轻视 凌乱 启示
C.忽视 杂乱 启示
D.轻视 杂乱 启发
解析 忽视:没注意到,遗漏掉,多指无意的疏忽。轻视:不重视,有意不放在眼里。凌乱:散乱,不整齐。杂乱:多而乱。②句说的是“床上被子”,不可能是“多”,而应是因没收拾而零落散乱。“启示”不能被“互相”修饰。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4分)
A.四名共同作案的盗窃分子,正在坐地分赃时,被及时赶来的警察擒获。
B.把现在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做深入的研究,这种大业,就是孔子、亚里斯多德复出,恐怕也要敬谢不敏。
C.中国篮球以大比分输给西班牙队后,姚明怨声载道,指责队员缺乏战斗力。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4分)
①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________物价上涨等一系列问题,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
②有些企业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开始着手解除那些工龄即将满十年的员工的劳动合同,以________未来的经济补偿风险。
③北京市知名食品企业与北京食品研究所,历时近两年,研发了200多个样品,从中________出第一批“新北京特产”。
A.抑制 回避 筛选
B.控制 规避 筛选
C.控制 回避 遴选
D.抑制 规避 遴选
解析 控制:掌握住不使之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抑制:压下去。物价上涨有的是正常的,有的是非正常的,政府不会一刀切地“压下去”。规避:设法避开,躲避。回避:让开,躲开。筛选:泛指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遴选:泛指挑选。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4分)
A.上海世博会异彩纷呈,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热情的人们趋之若鹜,纷纷涌入世博园,入园人数屡创新高。
B.某大学副教授认为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行为有违交通法规,应将《背影》“请”出中学教材,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闪烁其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东郭偃臣崔武子 B.公鞭侍人贾举
C.莒为且于之役故 D.请自刃于庙
答案:C
提示:A项,臣,名词用作动词,做家臣。B项,鞭,名词用作动词,鞭打。D项,刃,名词用作动词,用兵刃杀。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人曰:“死乎?” 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