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2290字。

  安庆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金盛林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中发挥着双重作用,它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又可能会因为权力过大而威胁君权,形成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脑,没有宰相对国家的管理,皇帝就有可能江山不保;如果皇帝对宰相不信任或不重用,宰相就很难居高位。但是,君权与相权始终有划分不清的界限,因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存在,各有消长。 宰相是“百官之长”,其权力和地位是其他官僚都无法比拟的,因此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君权,君权也时刻防范着相权。
  刘基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不可抹灭的功劳,但作为朱元璋老乡的李善长被任命为丞相。而刘基却只是被封为诚意伯。这是因为刘基是一个外乡人,更重要的是,刘基对事情的判断比朱元璋还要准确。朱元璋想到的,他能想到,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还是能想到。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是不会容许这样一个人在身边的,并且刘基的一些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用来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可想而知,朱元璋时时刻刻都在防范着对自己的皇位有威胁的人。 
  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宰相权力过大直接威胁皇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其特征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着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的丞相。废除宰相制就会解除皇权的一大威胁,皇权得到空前的增强。于是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也不许立丞相臣。罢相以后,皇帝就可以将一切大权掌握在手中,中央政府的府、部、院、寺,分理庶务,各不统属,就不必担心大权旁落了。这样,皇帝事实上兼任宰相,皇权和相权合二为一,从制度上集君权、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皇权得到高度集中。 
  朱元璋出身贫苦,因而最怕别人瞧不起他,怕那些投降过来的臣民武将对他不服,又怕那些跟他南征北战的战友们对他不忠,还怕那些有知识的儒士们不肯为他所用,这种自卑心理始终伴随着他,他几乎无时无刻不与之抗争。尤其是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权力越高,就越想牢牢掌握大权,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这种背景和复杂的心理激化了他与丞相、功臣之间的矛盾。胡惟庸作为明朝的宰相,和朱元璋之间肯定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后来,朱元璋察觉了胡惟庸的不忠,还听说胡惟庸有夺权阴谋而做出强烈反应。 朱元璋以奸党一案,杀宰相胡惟庸,前后牵连至死者,凡两万余人。与此同时,朱元璋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宰相制度正式废除。
  1、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对皇帝来说,宰相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辅佐皇帝,另一方面权力过大的话也可能威胁君权。
  B、宰相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若没有宰相对国家的管理,皇帝就有可能丢江山。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过程的始终。
  C.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存在,此消彼长,因而君权与相权始终有划分不清的界限。
  D、相权最有可能威胁到君权,君权要时刻防范着相权,因为在百官中宰相的权力最大、地位最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基不被朱元璋重用的原因是他是一个外乡人,而且功高震主,对事情的判断比朱元璋还要准确。
  B、宰相制度的废除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皇帝就可以将一切大权掌握在手中,从而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
  二、文学类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卫生餐厅
  (美)约翰•爱伦
  “来两只嫩煮鸡蛋,一客家常油炸土豆条,一块乌饭浆果松饼,再加咖啡和鲜桔汁。我吩咐卫生餐厅的侍者,慢跑后的我感到饥肠辘辘。
  我刚打开报纸,咖啡就端上来了。“请用咖啡,”侍者说。“不过,对不起。我们的立法当局坚持要我们提醒顾客,每天喝三杯以上的咖啡有可能增加得中风和膀胱癌的危险。虽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