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34张,教案约8880字。
历史的回声
课题 阿房宫赋
● 教学目标
1. 能背诵课文,掌握“一”、“爱”、“取”、“族”、“焉”、“而”、“夫”等词的用法。
2. 品味语言,能口述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3. 把握文意,能说出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 重点、难点
重点:能背诵课文,掌握“一”、“爱”、“取”、“族”、“焉”、“而”、“夫”等词的用法。
难点:
1. 能口述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2. 能说出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 设计思想
杜牧的《阿房宫赋》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长期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本文见于苏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的“后人之鉴”板块。
本专题希望通过历史文本,引导学生进入当时的语境,抵达历史现场,同时还应立足当代,寻找历史在当代的意义。据此,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在指导学生在疏通文句、文意的基础上,是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命意,具体感受赋体特点。
《阿房宫赋》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分为预习、检查反馈、文本研习、反馈、拓展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学会总结反思。
● 教学资源
1.作者简介及有关“赋”的知识。
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赋”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左传》里多有某人赋某篇的记载。“赋”是诵说的意思,不指文体。《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也是指这个涵义。《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有“六诗”的提法,《毛诗序》称之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据郑玄的注解,“赋”是铺的意思,即“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也不指文体。不过《诗经》中铺陈言志的手法,对于赋体的形成是有影响的。所以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其中分别铺写了云、蚕、礼、知、箴五种事物,可以说是由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文,指赋的形貌。与“诗言志”的传统相比较,赋的特点首先在于“体物”,即摹写事物。《诗经》里只有很简要的景物描写,到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作品中,写景的成分和技巧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汉代大赋更多模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大量地罗列各种珍禽奇兽、名花异木、虫鱼水族、车旗仪仗,名目繁多。所以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鲜明地区划了两种文体在表现内容上的不同。然而,赋在侧重“体物”的同时,也注意到“写志”, 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这与“诗言志”的传统又是一致的。
赋体(辞赋)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的倾向,不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都是代表作。
2.写作背景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